第十四章 立宪改革的起点:慈禧亲自提拔袁世凯(第4/10页)
对于慈禧来说,在启动这场改革的同时,她也从当年的那场戊戌变法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她没有像当年光绪那样一头扎进改革大业中,亲自去冲锋陷阵。她先是在朝廷层面成立了办事机构(政务处),把当时所有的重臣都拉进这个班子,班子里分为做主的(督办政务大臣)和助手(参预政务大臣)。做主的除了庆亲王奕劻外,其余都是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如荣禄、李鸿章等,助手则是有影响力的总督,如刘坤一、张之洞等,一开始,袁世凯是没有进入政务处的,他只是个山东巡抚,级别还不够。这就是说,只要仔细想想,政务处这个指导大清改革的最高“司令部”,其实就是朝廷最高权力机关军机处的另外一块牌子,足见慈禧对新一轮改革的重视和掌控,要知道军机处也是被她直接掌握的。
于是乎,政务处成立之后,所有的重臣都要去考虑如何“办改革”这件大事,慈禧自己却是凌驾于这个政务处之上的,她是一个总揽总管的人。虽然慈禧也是像当年的光绪那样亲自发动了改革,但她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没有丧失始终充当仲裁者的地位。将来改革有功了,出来领功;一旦再次出现戊戌年间那样危及江山颜色和她个人权力安全的情况,她又可以出来灭火。即使是在政务处里,慈禧也没有特别指定一个人去办,只要是政务处里的大臣,谁都可以去做,反过来,谁都可以不去做。
关于朝局,老人家已经想得够现实了,但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方面,大清的改革总是先由最高层从朝廷发动,然后找个地方来落地,实现最高层关于改革的设计。而大清在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其他地方想推进改革也不是那么容易了,慈禧虽然只想总管总揽,但也绝对无法像戊戌变法时期那样躲进颐和园去当“甩手掌柜”,必须亲自推进这场改革,时时给予态度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当然对慈禧来说也是时时盯住这场改革,让改革推进到她希望的那种状态,这个地方就是以皇宫为辐射的“天子脚下”。
这就是说,从改革的角度,这个人对慈禧来说十分重要和关键——新的直隶总督,同时也将是大清新的改革带头人。
慈禧心目中所谓“新”的直隶总督,是指原直隶总督李鸿章北洋集团之外的人选,所谓“新”的改革带头人,恰恰就是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这些原大清改革的带头人之外的人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谁都知道,通过洋务运动,这三位“改革老臣”是大清改革领域的种子选手,具有丰富的改革经验。即使李大人在当时确实已经年老多病,还不知道能够活到哪天,他也在表示会把权力衣钵传给周馥,他死了周馥就可以顶班。而慈禧并不考虑他们以及他们中意的继承人的原因恰恰就是:这三个人具备丰富的改革经验,他们在改革领域的资历实在是太好了。
自从洋务运动开始之后,这三位大人已经在改革领域混了几十年,先后把北洋、南洋和湖广打造成大清改革的“样板地区”。但也就是说,在这几十年里,以这三位大人为核心,这三个地区的大小官员们借“改革”之名,成功地完成了利益的重新分配与垄断,并把模式固定下来,在利益垄断上做到了“与时俱进”。与大清其他晚进入改革轨道的地区相比,这些地方有了机器制造局、电报局、铁路等,表面上的经济一派繁荣,改革显现了巨大的效应,但也打开了新的敲诈勒索、贪污腐化的门路。如果要在这些地区随便进入某个衙门,跟这里的大小官员打交道,就会发现和在别的地方并没有多少区别,老百姓们要想办件事情反而更难——因为这些地方经济好,红包要给得更多嘛。与其他所谓落后地区相比,这三个地区其实并没有积累多少所谓“改革的优势”,甚至由于官员们利益垄断模式是新近结成的,反而在下一轮的深化改革中更加难以打破。
原来,大清的改革进行得越久,积累的不是继续推动深化改革的能量,很可能是阻碍深化改革的负能量,至少改革正能量的积累与改革推进的时间并不是成正比的。李、刘、张等这些曾经的改革领导者,已经被官僚集团吞噬为现有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那些当年很是瞧不起既得利益集团的洋务派、变法派,依靠新一轮的官僚资本的积累,反倒成为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压制民间经济,反对深化改革,阻挠政治体制改革,即使不那么反对,也不再那么积极了。李鸿章等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表现就是明证,因为在他们眼里,改革改到实现他们的利益为止就可以了,他们一直与大清的疾病打交道,直至自己也成为了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