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三十四章 意想不到的升职(第2/3页)

史知县:“可,此事待改农为桑一事完结,本官上报吏部即可。”周楠是他点头招进衙门来的,说起来也是他的脸面。而这人好象办事能力不错,倒是可以使用。要想马儿跑,自然要喂点草。这差事明摆着是个汤锅,你叫人家赴汤蹈火,总得要给些好处。

“啊!”周楠张大嘴巴,再说不出话来。他也是有雄心的人,欲在衙门里混得两年,混个班头什么的,干他十几年,混个小土豪出来。却不想,此刻摇身一变成了吏员,这个跨度有点大,也让他预想不到,喜出望外。

就这样,他就成为了光荣大明朝体制内的一员。道理很简单,他做了这个典吏之后,就从地位卑贱的衙役摇身一边挤进了吏的队伍中,虽然还是脱离不了胥吏的范畴,却已经和官粘了一点边。官吏,官吏,都属于大明朝公务员的一员。以后,别人看到他也会尊称一声周师爷,或者周大哥。而且,他这个吏目会有吏部发文承认的,算是可以真正代表衙门了。

安东县衙六房都不缺员,如何安置周楠还叫大家头疼了半天,后决定让他暂时负责承发房。

所谓承发房,说好听点是县令的机要决策部门,可一个小县又有什么机要可处置。实际上,这地方就是一传达室,手下也就两个半老不新的书办,毫无权力可言。

不过,欢喜劲儿过去之后,周楠却发现不对:史知县刚才说了,要等改农为桑的事情办完,或者说吏部山东清吏司的主事来安东核查结束之后才上报户部举荐自己做典吏,纯粹就是画了个大饼。改桑的事情是那么好办的吗,县里的大户又是那么好打交道的?这可是直接触动了人家的利益,所谓杀父之仇可以忘,断人财路却是你死我活。

在承发房坐了半天,周楠又将自己以前看过的史料甚至那部电视连续剧在心里过了一遍。

在明朝嘉靖年后期。即便大力推广这一新政的浙江省,地方县上的桑园也不过占土地的五成弱,已算是政绩卓异。而且,这一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因为地方助理和操蛋的地方官,只半年就弄出了许多狗血剧情,最后被朝廷及时叫停。

在周楠看来,今次安东改农为桑一事也就是喊喊口号,做做姿态,然后静待这个新政被朝廷废止就是了,根本就不用担心。只是,这乃是他这个穿越者对历史的先知先觉,自然不好对史知县言。

“看来,这事倒是不急,先拖一阵子再说,我也不用跳出来做那个恶人。吏部主事现在还在山东,估计还得十天半月才能过来,到时候再想想如何应付,反正是混得一天算一天吧!至少,薪水比从前高得多,而且直接归史知县领导不用受归县丞的气。”周楠这么想,心中又安稳了。

做了吏员就是好,首先是可以脱掉身上那一袭青色箭袖长衫,摘掉插着鸡毛的帽子,换上长袍,不用被人青皮狗青皮狗儿地叫,不用显得那么猥琐,整个人也爽气了许多。其次,整个衙门的人人都改了口,改称他为周师爷,周大哥,恭敬一些的则直接喊周先生。

大家都看得明白,这周楠进衙门才不过十日就从一个小衙役变成了吏目,定是县大老爷的心腹,自然是要来讨好的。

接下来几日,衙门里的小衙们纷纷请他吃酒,直吃得周楠满面油光,腹部的巧克力似的肌肉也有消失的迹象。

周楠心中得意,暗道:承发房吏目在明朝虽然不算什么,在现代至少是县委办公室主任,副处级,都他娘可以进常委了,还不吊?

叫他喜出望外的好事找上门来,这一日户房师爷过来同他说,得大老爷恩准,他这个月的俸禄可以补齐,请他找个时间去领。

原来,他以前是个衙役,每月的工食都由知县自掏腰包。给多给少,全凭史杰人的心情和腰包厚度,多的时候一个月一二两银子,少的时候一两不到,没个准数。

现在成了国家正式在编人员,工食银子就变成了俸禄,由国家财政开支。

按照明朝的制度,县一级吏员的俸禄由货币和实物两部分组成,每月二两银子和三石米。银子是固定的,三石米经过层层克扣,发下来估计也有一石多一点。

明朝的一石相当于一百多斤,倒够一个人的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