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大魏文侯五(第2/2页)

李悝以前是学儒的,学通了以后,就创了一门独门功夫——法家。魏文侯知道他本事大,就任命李悝为“相”(文官之长,总令政务),从而使得魏国最早成为“将、相”分制的国家,便于干部专业化建设。李悝的法家改革是列国中的最早者。李悝的思想,就是用职业化官僚取代卿大夫,从而革了那些世袭大家族的命,使他们无法威胁君权,这也是法家思想的根本。这些招募来的官僚不占有土地,地方土地上的军队也是国家的,他只有有限的调度权。职业官僚取代世袭大家族,从而避免了大家族在世袭的封地上拥权自重,凭空坐大,对抗国君,避免重蹈从前晋国一分为三的覆辙。法家思想同时还要求把大家族的封邑改为郡县,对郡县的控制权直接牢牢抓在国君手里,赋税直接交给国君,而不是从前封邑上的卿大夫家族。中央委派官吏去郡县管理行政与税收,并且实行“将相”分立,二人互相监督,避免出现权力集中一人的权臣。大臣只能当官,但不给封地,也不给他们世袭官职的机会,避免他们时代累积,把持国政。法家还帮助国君用“法、术、势”来监督臣子。这种趋势最终发展到秦始皇时代,以郡县制彻底取代了封建制度,君权专制取代了贵族(大家族)群体政治,中国从封建时代进入皇权时代。

以“职业官僚体系”为特征的君权专制社会,不但有利于巩固君权和稳定政治,也客观上打开了布衣从政的大门,而不再为卿大夫家族成员垄断政府,从而给了如吴起、乐羊这种没有任何大家族背景的布衣、士人的出头机会。

法律也能帮助强化君权,也是君权一元化专制社会的标志,李悝很好运用了这个武器。他汇集各国法律条文,编成一部《法经》,以法令约束和奖赏的手段管控各层级官员和人民,让官僚们都听国君的话,成为秦汉未来的法律蓝本。后来商鞅就是带着《法经》给秦国人民送去了福音。由于李悝、商鞅等人崇尚法律,法家因而得名法家,但它的内含远过去此。建立职业官僚体系,以法约束限制官僚,从而实现君权一元化专制,加强君权,这是法家的核心思想,也是后代中国的皇帝,往往青睐法家的原因。皇帝们号为“外儒内法”——外表像儒家,实里是法家。

法家改革旨在强化君权,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法家的变革去除了卿大夫家族在各自封邑上的割据势力而取代以县,国家能够攥紧一个拳头对外。因为职业官僚们是公开竞聘来的,又强调用法律奖惩手段来约束官僚,政府效率就比卿大夫家族子弟垄断的政府高很多。最终富国强兵,称霸于列国。我们说,谁在“君权一元化专制”的路上走得最早最远,谁就最能成功。魏国的改革的最早,崛起为战国首强。后来秦人做的更好(商鞅变法),于是秦国后来居上,国力最强,最终一统天下。但是,君权一元专制虽好,倘若走向极端,就又变成了“暴政”。法律走向极端,就是“苛法”。秦人终于在这两个维度上走火入魔,把自己推下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为后世所病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