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级军官
(一)出身背景分析
研究抗战前后国军将级军官的人事问题,最完整且最权威的原始名册,应为军事委员会铨叙厅编制的《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名簿》(1936年出版),[1]收录有1 247名陆军将领资料,以及国防部第一厅所编的《现役军官资绩簿》(1947年出版),收录有陆军将级军官3 274人。根据以上两种资料,我们可以为抗战前及抗战后期的将级军官,各画出一幅素描。
从表1-1、1-2,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现象。
表1-1 陆军将级军官出身背景统计(1936)
资料来源:根据军事委员会铨叙厅编《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名簿》第1册(编者印行,1936,第1—138页)收录资料计算得出。
表1-2 陆军将级军官出身背景统计(1947)
资料来源:根据国防部第一厅:《现役军官资绩簿》1—4册(编者印行,1947)收录资料计算得出。
第一,战前陆军的将官出身黄埔者极少,且出身黄埔的比例乃是随着阶级高低成反比。至1947年,将官出身黄埔者已有显著增加,其比例也是随着阶级的高低而成反比,少将出身黄埔者已占多数(出身陆大及外国军校者,也多系黄埔毕业)。
第二,战前陆军的将官出身保定者颇多,约和出身地方军校及行伍者相当;出身保定的将官,以中将和少将较多,上将则较少,原因或许是保定军校成立较晚之故。抗战结束后,将官出身保定者,已有显著减少,少将出身保定者尤少,原因为保定军校已于1923年停办。
第三,将官出身陆大及国外军校者,不论是战前或战后,比例均小。
第四,将官出身地方军队及行伍者,在战前约和出身保定者相差无几,上将出身地方军队及行伍者尤多。至抗战结束后,将官出身地方军校及行伍者,已大为减少。
以上系抗战时期将官出身背景的一般趋势。以下拟再就陆军重要军职人员(战前的各路军总司令、军长、师长和战时的战区正副司令长官,集团军正副长官、军长、师长)的出身背景加以分析。
从表1-3、1-4,可以发现以下几种现象。
表1-3 战前陆军重要军职人员出身背景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刘凤翰:《战前的陆军整编》(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抗战前十年国家建设史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台北:编者印行,1984,第675—695页)《抗战前期国军之扩展与演变(陆军部分:一九三七.七—一九四一.八)》(“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研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台北:编者印行,1991)二文所附名单计算得出。
表1-4 陆军重要军职人员出身背景统计(1944)
资料来源:Hsi-sheng Ch’i,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1945,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2,p.230. 作者所根据的资料为《陆军军官佐资绩簿》(1944),其中军、师长无一人系留学归国者,统计数字疑有误。
第一,战前重要军职人员出身黄埔者极少,各路军总司令中无一人系黄埔毕业,军长、师长中也只有约十分之一是出身黄埔。至抗战后期,各战区正副司令长官中,虽然仍只有一人系黄埔毕业,但是战区正副司令长官以下的重要军职人员,出身黄埔者已有显著增加,且职务越低的重要军职人员出身黄埔的比例越高,如集团军正、副司令有33%毕业于黄埔,军长和师长中则各有36%和42%出身黄埔。
第二,战前重要军职人员出身保定者颇多,且职务越高者,出身保定者越多,如各路军总司令中出身保定者占三分之二,军长中出身保定者占35%,师长中出身保定者占20%,至抗战后期,也有类似的现象。战区正、副司令长官中有50%出身保定,集团军正、副司令中有38%;至军长阶层则只有33%,比不上出身黄埔的多;至师长阶层,更只占15%。
第三,重要军职人员出身陆大及国外军校者,不论在战前或战时均较少。
第四,重要军职人员出身地方军校及行伍者,不论在战前或战时,均在三分之一以上,显示战时重要军职人员素质的提升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