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兴(第4/11页)
金声桓不仅没文化,而且把记忆掉了一地。当年他投靠清军,江西变色,赣州依然在明军的手里,据守赣州的万元吉还是比较牛哄哄的人物,却没能把南昌怎么样,最后自己被灭了。就从这一事实来说,黄人龙的结论极不靠谱。
黄人龙、金声桓所忽略的,恰恰就是最重要的两点。
其一,从赣州沿赣江而下进攻南昌能否得手,关键要看下游的吉安在谁手里。如果在自己的手里,一路便可顺风顺水,至少增加三成把握。如果在对方的手里,那就麻烦了,成功的概率至少打个对折。
其二,地盘还在其次,关键要看对手是谁。如果对方是个草包,重兵守着天险也不足为惧。
江西目前的形势:吉安在金声桓的手里,以赣州的刘武元、胡有升、杨遇明等人的作战水平,万元吉都让他们难以望其项背,更别扯什么王守仁了,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
清军靠赣州攻陷南昌?想多了吧?
如今分析得再正确也没用了,被忽悠的金声桓选择了“南方案”,浩浩荡荡杀向赣州。三月十九日,金声桓亲率二十万大军抵达赣州。经招降无果后,金声桓开始大规模攻城。
二十万大军轮番攻城,由于地方太小、施展不开,虽屡次变换战术,但结果始终如一:攻不下来。
前面提到过,赣州的地理位置相当独特,三面临水、视野开阔,对付北犯之敌,简直就是固若金汤。当年还属于清军的金声桓吃过这个亏,后来是绕到赣州的南面,在消灭了从南安府增援的罗明受舟师后,从没有河水阻隔的南门攻入赣州城。
金声桓的记忆,果然掉了一地,一直就带着二十万大军在北面死啃。一帮人啃不动,换另一帮人继续啃;还是啃不动,就调坐镇九江的王得仁南下帮着啃。
王得仁一撤,麻烦可就大了!
金声桓起义时,绝大部分江西官员被杀,但时任江西掌印都司的柳同春侥幸逃脱,径直奔往南京“报案”,江西“易帜”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北京。
江西一旦丧失,南方形势可能将发生逆转,多尔衮登时警觉起来,先后下达三道命令:
第一,授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为征南大将军,会同镶白旗固山额真何洛会,以及降将刘良佐,从北京率大军赶赴江西平乱。
第二,命固山额真朱马喇、江南总督马国柱率军从南京逆江而上,在安庆与谭泰大军会合。
第三,命进取湖南的“三王”军队退守汉阳,防止湖北发生连锁反应。
闰四月下旬,谭泰大军抵达东流,开始兵分两路进攻江西。谭泰率主力进攻九江,何洛会率偏师进取饶州。由于镇守在九江的王得仁已南下帮忙去了,至五月初一,饶州、九江相继失守,江西的北大门洞开。
五月初七,清军前锋逼近南昌,金声桓、王得仁被迫从赣州撤退,赣州守将趁机出城追击,在金声桓的屁股后面打了一顿“太平拳”。十九日,金声桓、王得仁退守南昌城内。
开创南明“中兴”局面的江西,因大老粗金声桓的一念之差,瞬间演变成了危局。
“毁三观”2.0
永历二年(1648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既是让“逃跑帝”朱由榔意外惊喜的一年,也是让多尔衮颇感头大的一年。
江西这档子事还没完全摁住,广东也发生了2.0版本的“毁三观”事件。——永历二年(1648年)四月十五日,李成栋在广州宣布“易帜”,反清复明!
李成栋我们应该很熟悉了,从投降清军开始,李成栋就成了响当当的名人。嘉定三屠、剿灭隆武、铲翻绍武、进逼广西、镇压“三忠”,桩桩件件都是这位仁兄干的好事!
毫不夸张地说,李成栋为清军平定江南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的“死硬分子”居然反水了,到底在搞什么飞机?
李成栋在这个时候突然宣布“易帜”,当然主要是受到金声桓的影响。但是,任何事情的变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从吴胜兆到金声桓,再到李成栋,虽然各自反水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总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我们隐约感觉到,这些事变的背后,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黑手!
这只黑手,便是清廷入关初期对待汉人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