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牛角挂书偶遇杨素 造反业余逼上瓦岗(第2/4页)

就这样,李密和杨玄感认识了。据说二人的关系还相当好,史书上把他俩的关系称作“刎颈之交”。

然而,事情很快就改变了。杨玄感的状态很不稳定,而李密的遭遇则更加离奇。

这一切都要从杨玄感起兵那天说起,此时,距离杨素死去那天,已经整整八年了。

杨广第二次东征高丽的时候,还未等几十万大军摆好阵势,京城就传来了一份急报。急报上说:“来护儿反了。”来护儿?怎么可能?来护儿乃是我大隋最最忠诚的将军,他怎么会起兵?杨广愤怒了,他死都不会想到自己认为对自己绝对忠诚的来护儿会背叛自己。他下令回撤,火速赶回京师。

而此时,礼部尚书杨玄感正在黎阳冷笑。

当杨广火急火燎地奔回中原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这是被哪个王八蛋给糊弄了。这根本就不是来护儿起兵,而是杨玄感假借平叛来护儿的名义造反。杨广这才想起来前些日子东征行军途中发生的一些小事——杨玄感那些表兄弟们都在途中无故失踪。还有那些军粮,也是由杨玄感负责押送的,他是故意不发粮食!

想通这些,时间已经不够了。

奏报上说,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蒲山公李密也一同反了。

杨广崩溃了,绝望了,暴怒了:“太变态了,又是姓李的!”

此次起兵,按照事先和李密讨论好的方案,杨玄感领兵直逼东都洛阳,然后再攻打长安,攻入长安,他就是皇帝。然而,在举兵过程当中,李密发现,杨玄感是个脑残,更加可怜的是,他属于政治和军事双脑残。李密提议,从侧翼对隋军猛砍两刀,砍完就跑,顺道抢点儿粮食。

杨玄感不同意。

李密提议,应该避免隋军主力,对其各个击破。

杨玄感不同意。

硬碰硬,死的就是你。杨玄感陷入了绝境。隋朝大军攻破杨玄感军,杨玄感死。

杨玄感死后,参谋李密自然也逃脱不了干系。李密聪明,逃命也是行家,早在隋军来抓他之前,他就已经打好了褡裢往乡下逃去。他和其余六人首先逃到了杨玄感从叔冯翊询家里,按照惯例,装成走亲戚的。

一行七人正在认亲戚,好统一口径(你是我大爷,我是你孙子云云),却被官军堵在屋里,被人包成了饺子。李密疑惑,这是谁告的密?他当然不会知道,杨玄感从叔冯翊也早就成了官府捉拿的对象,所有人都已经张好口袋等他入套呢。

李密一行人被押着向高阳方向去了。

去找杨广。

半道上,李密掏钱,请信使喝酒。

信使放松了看守。

某夜,信使大醉,七人趁机翻墙逃跑。

李密要去找郝孝德,小军阀。好歹,军阀不受官府控制,自己那条命也能保全。郝孝德一听李密来了,忙不迭说:“这家伙怎么敢来?随便打发了个地方,让他们劈柴去了。”李密心想,也罢,能活下来就已经不错了。

他不知道的是,郝孝德已经打算饿死他了。劈柴劈到日头落山,一行人饿得眼都花了,郝孝德连个屁也不放。没辙了,啃树皮充饥。李密悲惨地对大家伙儿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也不能怨别人,接着逃吧。”

于是,他们四散逃去。

其他人的具体去向不明,反正李密逃到了淮阳。在水咕噜乡水咕噜村,改头换面,当起了一名落魄的人民教师。他一个人,要在此地忍受几个月的折磨。哀莫大于心死,李密差点儿就死了。这是一个秋天,露水打湿衣襟,而村落中一片萧瑟,风光甚煞。回想往事,悲上心头。于是,这位只能用悲惨来形容的教师作诗道:

金凤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途士,空轸郁陶心。

眺听良多感,慷慨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合,万古传名器。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诵罢此诗,泪流两行。我说过,李密是个神奇的人。他作诗的一幕,竟然让一个书生看到了。这书生姓甚名谁史书无载,但总算帮助李密走向了绝路。听见这段诗歌之后,书生觉得这个皮肤黑黑的家伙肯定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根本吟不出一首好诗。再瞧一眼,他笑了,这个人,是个通缉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