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十四章 再遇张良(第2/4页)

刘邦看到张良是又惊又喜,兄弟,你果然没有把我忘记呀。来了就千万别走了,和我一起打咸阳去,兄弟们能不能吃香喝辣,就全靠你的指点了。

指挥作战,当然是张良的特长。近来刘邦满世界地打仗,方向都快迷失了,头脑也不够用了,他当然渴望张良能为他浑沌的人生指明一条通往未来的正确之路。张良不负刘邦所望,他给刘邦指出的这条人生之路就是,先打南阳,后破武关。武关是秦国门户,只要一入关,便可直指咸阳城。

要想进入咸阳,眼前的函谷关当然是一条捷径。可问题是,函谷关深险牢固,俗称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没有绝对兵力,想都别想去碰那个关。

所以说,张良给刘邦支的招就叫曲线突围,刘邦只能忍痛舍近求远了。但舍近求远也不全是坏事,刘邦自家军队兵不强马不壮,资本不够雄厚,多走几段路,路上不但能多打掉几座城积累人气,还可以多抢些兵草,为攻打咸阳城做好后勤保障。

六月,刘邦大破南阳,南阳守将退守宛城(南阳郡政府所在地,今河南省南阳市)。如果说南阳是一座碉堡群的话,宛城就是一个小碉堡。大碉堡都破了,小碉堡算个什么东西?于是,刘邦为争取早日拿下武关,决定不打宛城,绕过宛城直接扑向武关(今陕西省商南县西南)。

当刘邦准备攻打武关时,天才张良突然把刘邦喊住了:沛公且慢。

刘邦奇怪地看着张良:你又发现有什么不对劲了?

张良说道:请你想想,我们如果不攻下宛城就打上去的话,前面武关人多易守,宛城的秦军又从后头搞我们,那不是很危险吗?

刘邦心头一震,张良说的不无道理。差点又走弯路了,打,必须把宛城这座小碉堡先除而后快。打宛城是对的,但是大张旗鼓地走回头路肯定会吓跑猎物的,一个夜里,刘邦命令全军把大旗收起来,趁着夜色从另外一条小道悄悄返回宛城,等到天亮时,刘邦已经把宛城密密麻麻地围了三匝。

郡守先生,纵使你有一千双翅膀也飞不出来了,降还是战,你自己看着办吧。

南阳郡守一夜醒来,发现外面的世界到处都是红旗的海洋,除了投降,还有更好的路子可走吗?

走投无路的南阳郡守,只好派人约降。

事实证明,张良建议刘邦回头拿掉宛城是无比正确的。拿下宛城,刘邦再次向武关挺进,然而从宛城到武关,一路有若干城县相连,刘邦根本就不用打,其他城县看到宛城投降,像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也纷纷跟着交兵。

于是,刘邦一路上把沿县的军队统统收编,全部带走,哼着小调轻松地就打到了武关外。武关之内,就是传说中的帝王之都。如果刘邦没有记错,从他见秦始皇后,就再也没进过咸阳城了。咸阳城,它是当时地球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它是所有乡巴佬都渴望进去的伟大皇城,如今就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般展现在他的眼前。

然而,今天是刘三非往昔之刘三,往昔之刘三是以乡巴佬身份进城闲逛来的,今天的刘三,则是怀着楚怀王的承诺和伟大的梦想来征服咸阳的。

咸阳城,你曾经让我那么的梦牵肚挂。如今,我的到来,将让这座城市刻上刘三的名字,让这片土地的牛羊和女人重易其主,让关中这片惨淡无光的天空,从此焕发出天底下最强烈的光芒!

光明,就在眼前!

是鹿还是马,这是个问题

自从章邯率军走出咸阳城后,咸阳城内一直没有停止过自杀式的政治斗争,这一系烈的剧烈斗争,唯一的赢家是赵高同志。赵高从一个小小的宫廷奴才爬上今天的丞相之位,靠的都是非正常手段。这种行为,我们用生物学的一个词语称其为:变态。一个变态的人肯定有一颗变态的心,一个变态的心,肯定有一个变态的梦想。赵高过足了丞相瘾,突发异想地又想换个工作岗位,这个岗位是曾经的李斯想都不敢想的。

不用卖关子了,赵高现在最想当的就是皇帝。

如果李斯还活着,听到赵高有如此胆大妄为之想法时,不知会不会吐血身亡。人家李斯拜荀子为师学帝王之术,内修政治,外击诸侯,辅助秦始皇终成帝王之业,如此赫赫功劳,都不敢有非分之想,你赵高一个太监何德何能要当皇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