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九章 那就走着瞧吧(第3/4页)

实事求是地来考证张耳和陈馀这番话,里面是有相当水分的。比如说如果陈胜打败秦国,就不敢北上冒犯赵国,这话简直就是低估了陈胜的勇气和魄力。要不是相国拦路,他早就干过来了,还要等到打败秦国才过来收拾你吗?

话说回来,张耳哥俩这话也不完全错,他们凭着敏感的政治判断力,料定陈胜必败。想想都知道,张楚军的主力都被打散了,陈胜凭什么打败章邯那二十几万疯了一样的劳改犯,况且除了章邯之外,王离还有三十万兵在那里等着你收拾呢,陈胜左顾右顾,他能顾得过来那么多吗?

武臣一听也立即明白了,其实赵国只要有充分的筹码,不但不怕陈胜威胁,甚至还在无形中就已经威胁着张楚呢,如此看来,担心家人亲属的安全,那简直就是多余的了。

既然如此,那就放心地扩大地盘吧。

所谓扩大地盘,通俗地说就是抢地,又或者说是武力圈地。在中国历史上,历代战争归根到底都是土地战争,诸侯连年战火不息无非就是要争当个大地主,张耳和陈馀设计的这项抢地计划,如果成功的话,它不仅满足了武臣的大地主梦,更是满足了张耳哥俩准备争霸天下的野心。

于是,武臣马上派兵四处圈地,韩广负责抢燕代之地,李良负责抢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之地。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没想到还是出问题了,出问题的不是计划本身,而是执行计划之人——韩广和李良。

别小看这两个人,尽管他们是两个三流角色,但是,引导历史河流改变方向的,往往不是一流人物,而是像韩广及李良这等三流演员。

韩广,出生年月,籍贯,及家庭出身等皆不详。唯一知道一点的是,他曾经在赵国当过一小官。好玩的是,韩广几乎是武臣的翻版,当他胜利地拿下了燕代两地时,其属下马上拥戴他自立为王。

拥护韩广称王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豪杰。无论在电影中,或是文学作品中,豪杰出现的概率实在是太高了,而且这个词在现代生活中很多时候是拿来当褒义使用的。

千万不要被生活的经验蒙上了双眼,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套用他的话来说豪杰,那就是一代有一代之豪杰。在秦末动乱时期,所谓豪杰多是一些流氓瘪三及地痞。这些人仗着人多势众打劫霸市,倚仗武力遂成乡里或某个地域一霸,于是被称之为豪杰。

豪杰们拥护韩广称王的理由是:楚国和赵国都已立王,燕国这块地盘虽然小了些,但过去毕竟还是一个万乘之国,在这里称王准是没错的。

所谓万乘之国,就是有着上万辆马车的国家,也算是个中等以上的国家了。在燕国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多么光荣伟大的历史,当年嬴政统一六国时,如果不是燕子丹派荆轲刺秦,估计他还可以多活几年。如今燕地苍劲仍旧,土地仍旧,只要肯扎根下来垦殖,完全可以重振战国雄风,敢问诸侯路在何方。

韩广也深深地被豪杰们的游说打动了,生在这种乱世,只要是个男人,谁不想穿黄袍加冠冕。正所谓历史造诸侯,人生能有几个大机会,如果让机遇擦肩而过,到时替自己遗憾的就不仅是自己了。

称王之见是没错的,可问题又来了,此时韩广的母亲还留在赵国,没有足够准备就仓促上阵,到时赵国不但要杀掉老母,还要发兵攻打燕国,那不是太得不偿失了吗?

豪杰们笑了,韩将军您真是多虑啦。赵国也是仓促称王,连脚跟还没站稳,西边忧秦,南边忧楚,真可谓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还有力量和心情跟我们斗。再说了,以陈胜之强都不敢杀武臣一家,以武臣之力又岂敢动你母亲一根毫毛?

豪杰们说得也没错哦,我韩广抢的土地又不是你赵国的,给赵国是情,不给是理,如果你赵国要杀我母亲,凭的又是哪门子理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陈胜王教我们的,你武臣称得了王,为什么我韩广就做不得呢?

豪杰们这么一吆喝,韩广果然打消顾虑,另起山头,这座山头的名字就叫燕国。燕国,多么苍劲而美丽的名字。

如果说韩广是武臣的翻版,那么武臣就是陈胜的翻版了。武臣一听说韩广分兵裂土,当即也怒得跳了起来,我负陈胜王是合理的,你韩广凭什么要背叛我?打,不打你狗日的,老子还真无法泄掉心头这口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