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二十一章 天下大乱(第4/5页)

 

李斯虽然达到了目的,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那就是引狼入室,拿帝国的命运作为赌注。堂堂的帝国丞相,要用这样的法子,才能见到帝国的皇帝,岂不悲哀,岂不痛惜!

 

【5、丞相之威】

 

咸阳宫内,胡亥临朝,群臣参拜毕,李斯道,“数月不见,陛下清瘦许多,还望保重圣躯,勿因国事太过操劳。”

 

李斯话中饱含讥讽之意,明显得连聋子都能听出。那是一个老政治家发于衷心的激愤,那是一个开国元勋对二世皇帝恨铁不成钢的抱怨。

 

李斯的话虽然难听直露,可谁叫他有这个资格呢。胡亥也不能发作,只好将话题转移到正事之上,道,“丞相,反贼贼多,奈何?”

 

李斯道,“反贼虽多,天必诛之,不足为陛下忧。”

 

面对李斯的挤兑,胡亥还是只能忍耐。他好容易才临朝一回,憋屈太久的李斯,当然要趁此机会,喷个爽快方肯罢休。

 

胡亥苦笑道,“丞相戏言了。今国家危难,请丞相画策。”

 

李斯厉声道,“使蒙恬尚在,何至于令盗贼如此?”说完怒视赵高。其他大臣也跟着李斯,望向赵高。在众人目光的审判之下,赵高尴尬万分,恨不能凭空消失。

 

一位赵高的心腹宦官护主心切,指着李斯,尖声道,“天子之前,咆哮无状,可是人臣之道?”

 

完了,火山爆发了。李斯怒视宦官,大喝道,“吾咆哮无状?你再说一遍!”

 

盛怒之下的李斯,头上白发皑皑,目中怒火熊熊,有如发威的雄狮,令人不敢逼视。宦官面色苍白,浑身哆嗦,不敢再多说话。

 

李斯不依不饶,斥道,“朝堂之上,乃议论国事之所,尔为内官,妄加言语,该当何罪?”

 

赵高见势不对,果断地决定弃卒保帅,吩咐拖宦官下去,斩。

 

片刻之后,郎官持宦官之头,入谢李斯。李斯这才面色稍缓。

 

李斯威风凛凛,相形之下,胡亥则如坐针毡,但当着群臣之面,却也只能摆出一副胸怀宽广的架势,道,“宦官已伏法。请丞相以国事为重,为朕分忧。”

 

李斯一通发泄之后,也舒坦了一些,于是道,“贼兵在戏邑停而不前,为不知朝中深浅,不敢轻进。一旦贼兵知咸阳空虚,必急奔来袭。留给我们的时间业已不多,须当机立断,即刻应对。臣举一人,可担讨贼重任。”

 

胡亥问道,“何人?”

 

李斯道,“少府章邯。”

 

李斯的意中人一经推出,群臣皆有惊异之色。少府,主掌山泽陂池之税,名曰禁钱,以给私养,自别为藏。也就是说,少府的官职相当于是宫廷的财政部长,和带兵作战全不搭界。这种官,贪污起来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可真要让他去前线领军打仗,怎么都让人觉得不靠谱。

 

胡亥也有同感,道,“讨贼之任,恐少府不能胜任,当另择习于行伍之人。”

 

李斯道,“老臣执政多年,满朝文武,多有所知。章邯授业于故国尉尉缭,得其兵法真传,必能胜讨贼之任。”

 

章邯其时也列席廷议,胡亥因问道,“少府有何妙计?”

 

章邯道,“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胡亥小声嘟哝道,“郦山之徒,正在修阿房宫,安可轻赦。”

 

李斯在殿下高声道,“国事危急,请陛下速作决断。”

 

胡亥望向赵高,赵高心知众怒难犯,道理也全在李斯那边,于是悄悄点头。

 

【6、帝国反击战】

 

且说章邯为将,大赦天下,尽发郦山之徒,展开帝国反击之战。对章邯来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将七十余万毫无战斗经验的役徒组建成一支能够作战的军队,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在起义军这边,何尝不也是一些临时纠集的乌合之众。总之大哥不说二哥,此时的两军相逢,不是更勇者胜,而是更弱者败。

 

章邯兵发戏邑,周文大败,退出函谷关,止于曹阳。章邯穷追,周文再败,复逃于渑池。章邯继续猛追,周文又败,全军溃散,周文自杀。

 

帝国再起兵两处,分别由长史司马欣和董翳统领,杀陈胜于城父,破项梁于定陶,灭魏咎于临济。章邯北渡黄河,击赵王歇等于鉅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