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翠扳指(第5/60页)
但是,联军最后还是用大炮和枪弹组成了最后的防线。
帝国的军队在天津租界的进攻中,没有一个官兵跟随义和团冲击。他们仅仅是在用火力掩护,仅仅是在不停地开炮。
可是,仅仅在开炮的帝国士兵的大炮的炮弹落点极为混乱,因此命中率极低,根本起不到压制联军火力的作用。租界内的洋人们大多转入地下室隐蔽,因此造成的杀伤十分有限,只是把租界里的楼房全部轰塌了。在一天又一天混战的夜晚里,帝国军队的大炮震耳欲聋,火光四溅,但却宛若礼花。
终于,租界内的四个洋人,英国军官詹姆斯和三个俄国士兵,冒死冲出了义和团和清军的包围,他们把租界里的情况报告给了大沽口的联军总司令部。
帝国政府正式颁布《宣战诏书》的第三天,1900年6月23日晚8时,由大沽口方向紧急增援的联军——其中包括俄军3400名、英军250名、意大利军20名、美军300名、德军1300名和日军1600名,连续突破义和团和帝国军队的数道阻击线,终于到达紫竹林租界。
如果说以前所有的战斗无论在战争起源、战争性质和战争规模等诸多问题上均是众说纷纭,那么,从现在开始,战争性质已经明了,因为中华帝国已经向各国宣战。因此,至少从联军的角度上讲,需要认真地考虑战略战术方面的问题了,作为职业军人的那些联军的高级指挥官们明白“宣战”这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尽管由于联军的增援,义和团和清军“一举扫平租界”的计划已经流产,但中华帝国前线最高指挥官裕禄仍在忙着给朝廷奏本,捏造义和团和清军的“胜利”,然后,在给自己邀功请赏的同时,也没忘给义和团的首领们颁发“奖金”。他甚至赏给了义和团首领曹福田一支“使掌生杀之权,并可调用各兵队”的令箭。
当裕禄将帝国军队的指挥权赏给帝国的农民的时候,联军的战略反攻计划已经制定了出来:首先攻击帝国军队最大的弹药库,从而彻底消除租界的危机;并且打击还没有与之大规模交战的清军的士气和后勤供应。
东局子,帝国军队四大弹药供应基地之一。其余三个分别在上海、南京和福州。这是一个生产、储备和供应结合在一起的军事重地,主要生产水雷、各种型号的火药、火棉和毛瑟枪弹。它位于海河东岸,坐落在大沽口通往租界的交通要道上。战争之前,这里归属天津练军防守,现在,东局子周围的所有村庄都被义和团占领——似乎帝国的农民比帝国军人更明白这个战略要地的重要性。
27日清晨,急于显示自己能力的俄军2000人开始偷袭东局子。但是,当他们接近仓库的时候,突然受到猛烈的射击,俄军骤然出现伤亡。原来,负责在这里防守的帝国武卫前军军官潘金山早有准备,他已令在阵地前埋设大量的防步兵地雷。偷袭未成的俄军顾不上脸面了,立即请求增援。于是,英、日、美军组成的800人增援部队从不同的方向开始向东局子攻击。武卫前军的指挥官调动兵力及时,在各个方向都成功地阻止了联军的攻势。如果从战术学上看,帝国军队现在不仅仅是阻击的问题了,如果再能调动些兵力,趁势反击,将得大胜。但是,这个时候,出事了:一颗从英国军舰“恐惧”号上的一门12磅炮上发射的炮弹,击中了弹药库的要害。
从大沽口炮台发生战斗以来,类似的情形在帝国的土地上重复了多次。每当与洋人的战斗到了关键时刻,自己的弹药库就一定要出事。不知道是联军炮兵的射击技术万分的出色,还是洋人们的运气好得离奇——几乎现在所有能看到的史料无不是这样记载的。如果是书写历史的人在为帝国军队的失利编造借口,那么这样的借口在经过反复使用后,惟一的结果是令读历史的人神思恍惚——帝国军队的弹药库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民房上落了炮弹而被摧毁可以想像,而本应万分坚固的帝国军事弹药库怎么全是只要被一发流弹击中便会全局不可收拾?
英国“恐惧”号军舰上的这颗炮弹引发的东局子弹药库的连续爆炸,竟然把局子内的厂房、库房、营房,连同附近的帝国士兵一起炸上了帝国蓝色的天空——“弹片、碎砖、机器零件、木板钢筋,下雨般地从天而降。”然后,在联军的欢呼声中,帝国军队“被迫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