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精锐师的对决(第4/7页)
侵入蒙古前,尼古拉那维奇多方查探下,选在了萨彦岭山脉西麓作为切入点,叶尼塞河由此向北而去,浓密的森林到了山口则变得稀疏起来,在工兵砍伐下,已经铺开了一条道路。
虽然眼见就要逃出中国疆域,但尼古拉那维奇心里多少有些不安,因为这两日逃亡途中,未能见到后方的信使和任何己方的部队,指挥后军的总参谋长瑟鲁奇是个很谨慎的人,不可能接连收到自己的急信却没有讯息传过来。
距离山口越近,这种不安的情绪越是弥漫在尼古拉那维奇的心中。
前方突然密集的枪声响起,尼古拉那维奇立时身子冰凉,自己留在山口驻守的步兵营只怕已经被中国人包围,而且,中国人来得极快,说明战事未起,他们已经有了通盘的战略,略一沉吟,道:“跟我来。”策马向西奔去,自是要穿过浓密的森林和荒山山脉逃回俄境,约瑟夫和近卫骑兵急忙纵马跟上。
……
实则萨彦岭山脉西麓山口的形势发展远远超出尼古拉那维奇的想象。
在起伏的山脉丘陵和树林间,俄军第17师被中国皇家陆军第一集团军的两个步兵师包围,战斗刚刚打响。
驻守山谷的俄军步兵营两天前就大部被歼、小部被俘,全军覆没,而这一天中双方的信使也全部被中国步兵截获,包括尼古拉那维奇写给总参谋长瑟鲁奇通报军情的急信。
而并不知道战场情形的俄军第17师接到的仍是急行军赶赴战场的命令。
在萨彦岭山脉西麓山口,俄国师团走入了中国人的包围圈,不过在中国各步兵团尚未完成战略合围之前,俄国人发现了左侧山峰间活动的中国人,战斗随即打响,此时负责关门的两个中国步兵团还远远未能到达作战地点,如果第17师想撤离,完全来得及。
但这支战功显赫的师团太自负了,师团光荣的传统也不允许其不战而退。
第17师前身是18世纪的莫斯科步兵团,在数次俄土战争中都战功赫赫,拿破仑战争期间,更与马乌波尔骠骑兵团配合,给予了法国第四龙骑兵团致命的打击,又在西里西亚的凯茨巴赫大败法国统帅麦克唐纳,歼灭法军一万五千余人,为此沙皇奖励该团三十一把银号以表彰他们的出色表现。
克里木战争后,步兵火器的重要性渐渐压过骑兵,莫斯科步兵团扩编为第17师,也一直是沙俄装备最精良的王牌师团之一。
一年前,第17师列装英国人生产的恩菲尔德1866式步枪,一种类似于中国广州造的连发枪,同时师团还配置了数门英国造的连珠炮。
虽然现今除非战争期间,否则没有武器禁运一说,但英国人更喜欢将武器卖给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而不是他的对手俄国人,这批军备俄国人得以采买,也是因为中国人与英国人的关系在印度风波后降到冰点的那段时期,俄国人遂抓住机会,购买了超过30000枝各种英制枪械,同时,也开始研制仿造,只是其蹩脚的工业水平严重制约着军工科技的发展,仿造出的连发枪质量远远不能同恩菲尔德1866相比,何况子弹生产、无烟火药涉及的一系列技术问题短时间内俄国人也难以解决。
这几年,中国军事科技发展自然在飞速进步,最新款的广州造1870已经完全成熟,性能可靠的就是最挑剔的士兵也说不出它的毛病,从外观上,广州造第四型显得十分纤细紧凑,干净利落,更适合亚洲人使用,旋转后拉式枪机,5发弹仓供弹,8mm口径子弹足以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杀伤,而不似7mm以下的小口径易“伤”不易“杀”。
第四型广州造缩短了枪管,有效射程为510米,实际上如果不缩短枪管,有效射程将会得到大幅提升,但根据帝国作战理论,步兵线真正交锋百分之九十的战斗都集中在400米内,随着堑壕等等战术的广泛应用,这也将是未来的大趋势,何况距离越远,射击精度就会差了许多,在散兵线单兵作战时代,保留太长的枪管增加有效射程除了浪费子弹外,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而长枪管的特种步枪也在帝国的研发范围内,叶昭称它为狙击枪。
广州第四型,在叶昭看来完全可以使用到成熟的半自动武器诞生,实则现今帝国根据轻重机枪导气式原理的某些特点,已经在研发半自动步枪,但便算诞生,若想其大量装备部队还不大现实,没有进入到汽车时代,因为补给线等等问题,步枪的自动化便遇到了瓶颈,就现今广州造的架构,还有军官提议,制造一种叫做子弹阻隔器的小工具,免得新兵浪费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