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刺唐别传

唐朝时,有五姓最尊贵:崔、郑、卢、王、李,尤其是前三姓更是超级高门。排在其后的是韦、裴、萧、杜、柳、薛诸姓。但若综观整个古代中国,裴姓是排在前三位的,以出宰相的数量论,仅次于王姓,而远超唐朝时的崔、郑、卢三大姓。按下面这份资料:裴家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与其他豪门不同,裴家有一个特点,所有裴姓名人的老家都是山西闻喜,包括本故事的主人公中唐著名宰相裴度大人。

唐宪宗元和时代,割据淮西的藩镇吴元济作乱,后在朝廷的用兵下有求和之意,并联合山东藩镇李师道向长安施压。被拒绝后,李师道派人于上朝途中刺杀了坚持向藩镇用兵的宰相武元衡。在中唐薛渔思所著的《河东记》中,意外地记录下武元衡死后在冥界的状况:那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武元衡生前好友王潜镇守江陵,手下有叫许琛的小吏于夜间暴死,但后来又苏醒了,回忆道:当夜,他在恍惚中被两个黄衣人带走,来到一个叫“鸦鸣国”的地方,这里“内气黯惨,终日昏暗,如人间黄昏已后,兼无城壁屋宇,唯有古槐万万株,树上群鸦鸣噪,咫尺不闻人声”。在这里,他见到冥官,但最后被告知捉错人了。在冥官所坐床榻之东,有一个紫衣人,身材高大,以棉布包头,似乎有伤,他对许琛说:“你回去后,见到王潜,就说:‘武相公传话,等钱用,可烧五万张纸钱,烧时勿令人触摸……’”许琛苏醒后,将此事告诉王潜,后者潸然泪下,按其描述,身材高大、头上有伤的紫衣人,正是前宰相武元衡啊。实际上,武宰相被刺的同时,还有一拨刺客,奔向了另一个目标:大臣裴度。但由于一个偶然因素,裴大人躲过了一劫。

故中书令、晋国公裴度,自进士及第,博学宏词制策三科,官途二十余载。从事浙右,为河南掾,至宪宗朝,声闻隆赫,历官三署,拜御史中丞。上意推重,人情翕然。明年夏六月,东平帅李师道包藏不轨,畏朝廷忠臣,有贼杀宰辅意,密遣人由京师靖安东门禁街,候相国武元衡,仍暗中传声大呼云:“往驿坊,取中丞裴某头!”是时京师始重扬州毡帽,前一日,广陵帅献公新样者一枚,公玩而服之,将朝,烛下既栉,及取其盖张焉。导马出坊之东门,贼奄至,唱杀甚厉。贼遂挥刀中帽,坠马。贼为公已丧元矣,掠地求其坠颇急。骖乘王义遽回鞚,以身蔽公。贼知公全,再以刀击义,断臂且死。度赖帽子顶厚,经刀处,微伤如线数寸,旬余如平常。及升台衮,讨淮西,立大勋,出入六朝,登庸授钺,门馆僚吏,云布四方,其始终遐永也如此。(《续定命录》)

挽救裴度性命的是一顶扬州产的毡帽。

裴度生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唐德宗贞元五年中进士。裴度其人,身材很矮,所以刚入仕途时,总被人欺辱。有一次,裴度在曲江饮宴,又受到十多个禁军军官的欺辱,于是派人向好友尚书胡证求救。胡证身材威猛,不怒自威,得报后,突门而入,诸军官失色。胡证与诸军官拼酒,先是按军官们设定的酒令,一次一杯,几轮过后,面不改色。随后,胡证对众军官说:“现在按我的酒令,输一次喝三杯!”很快就把那十几个军官喝趴下了。众军官知道遇见厉害的主儿了,一起拜倒,胡证则大声怒喝:“尔等鼠辈,安敢欺负裴度!今日且饶你们,还不快滚!”

后来,裴度官越做越大,唐宪宗元和九年任御史中丞。别看他身材矮小,但内心坚毅,对藩镇态度强硬,深为李师道、吴元济等人所恨。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李师道派刺客在长安靖安坊东门禁街埋伏,刺杀了宰相武元衡,随即大喊:“去通化坊杀中丞裴度啊!”

事实上,此时另一拨刺客已堵住了从通化坊府邸出来的裴度。当时,裴度刚行至该坊东门,刺客就扑到了。刺客以剑刺骑马的裴度,第一剑断其靴带,第二剑刺中后背,第三剑砍到脑袋上,裴度坠马,滚到旁边的沟里。刺客又跳过去,欲斩裴度首级,被裴度随从王义拼死抱住。刺客情急之下,砍断王义的手,又将其刺死,随后逃去。刺客认为裴度必死,但他们想错了:裴度虽头部中剑,但伤口不深,因为在上朝出门前,他于烛光下梳完头发,随手戴上了朋友前一天赠送的扬州毡帽。该帽特点是比较厚,正是它保护了这位唐朝未来宰相的性命。自此以后,这种扬州毡帽畅销长安,因为被认为能给人带来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