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18章 疆域之魂(第3/5页)

长城是北方民族的憧憬,同时也是他们所受屈辱的标志。他们每年带着贡品进献给长城内的国家,对方在收到贡物之后,却每每像赶脏东西一样将他们赶回。

有朝一日越过长城成了北方人的梦想,他们要向那些把他们嘲为“黑鞑靼”的文明人复仇。成吉思汗激起了蒙古将士心中的怨恨和憧憬。

居庸关一战非常激烈。金国虽已式微,但到底还是堂堂的文明大国。他们曾经一举灭辽,压制南宋多年,多年积蓄的力量还在继续发挥作用。他们利用这残存的力量进行顽强的抵抗。

双方在居庸关附近进行了激战。勇猛的蒙古兵几次逼向城墙,都被金军击退。居庸关是金国最后一个强有力的防卫据点,他们不得不拼命抵抗。

他们从城墙上往下射箭,如果看到有蒙古兵接近,便向下摔石头,或者泼滚烫的开水。长城修建在险要的大山之顶,故攻城车和梯子在这里都发挥不了作用,蒙古军一时无法爬上长城。

交战双方一方在山上,一方在山下,山下的一方非常不利。蒙古军遭受的损失越来越大,勇士们也变得越来越疲惫。成吉思汗不得不暂时撤兵,并让耶律阿海写下招降文。

“金必败无疑。完颜胡沙失抚州、乌沙堡、乌月营,留得残命,逃回中都。招讨九斤(胡沙虎)失野狐岭。二人均被解除官职。金帝只知享乐,全不顾臣子性命。尔等奈何为此等昏庸之主卖命?如若抵抗,我蒙古必将视之为杀我父祖之仇人,剥皮食肉。弃暗投明者不仅不杀,还能得厚遇。”成吉思汗令人抄写了多份,绑在箭上,让射手朝居庸关长城射去。这种策略动摇了金军军心。

金军的将士都知晓他们的祖先将蒙古的第二代可汗钉在木马上,生剥了他的皮。蒙古人现在为了报仇,大举来袭,要是金军失败,很可能会被蒙古军血债血偿。更何况,金军的边防几乎没有什么正规军,大部分都是雇佣来的,其中还包括许多契丹人,他们对金国并没有什么忠诚可言。

招降文很快便奏效了。胡沙虎的属下石抹明安提出投降,并提出做蒙古军内应,只等蒙古军攻城,便为他们打开城门。

第二天晚上,蒙古军在约好的时间发起了进攻。城门被打开,蒙古军像洪水一样涌入了长城以内。

打开的城门被蒙古军破坏,突击线变得更宽。长城就像决了口的河堤,被蒙古军的洪流淹没。

长城的一角塌陷了,蒙古士兵便像蚂蚁一样爬上城墙,杀入城内。尽管一些金兵仍在奋力抵抗,但都不过是螳臂当车。

金军溃散,四处逃命。

曾经那么顽强的金军,在他们赖以依靠的长城被攻破之后,便变得十分脆弱。

长堤的决口越来越大,蒙古军的洪流已经无人可挡。成吉思汗和手下的将士终于看到了以前在梦中才能看见的光景:他们竟然作为胜利者翻越了长城!

此时正值初秋,月光皎洁,一切都显得虚幻而模糊。蒙古的将士们一时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梦中的光景实现之后,他们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并不完全是月光的原因,而是因为为了实现这个梦,他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成吉思汗感慨万千。但他的心情却意外地平静,这让他自己也非常奇怪,他原本以为自己会欣喜若狂。

梦想在实现之前,人们为了它燃烧热情,而待到真正实现之后,却会因为燃料已尽而变得非常平静。

“才刚刚翻越长城,还远远没有攻陷中都。”成吉思汗对自己说。其实他自己也明白,等攻陷中都之后,还会有下一个目标。

跟随成吉思汗翻越了长城的一兵一卒,或许都和成吉思汗有着相同的想法,他们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民族的屈辱和父祖的怨恨。

虚幻如水的月光稀释了蒙古军为了翻越长城而流的浓浓鲜血。地势和风景以长城为界,有着巨大的区别。一边荒凉而险峻,另一边则是绿色的森林,连接着肥沃的华北平原。这似乎象征着从蛮夷到文明的转变。长城以北处处苍凉,但是南方的风景却十分明快,散布在平原各个角落的部落和村庄让风景一下子变得明快了许多。

在突兀的山棱上连绵婉蜒的长城被切断,威力尽失,现在软绵绵地躺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