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秦帝国的崩溃 六、项伯救了刘邦(第2/2页)
怀王之约定立之时,项羽要求进攻关中,表明了自己灭秦称王的意图。怀王不许项羽,将进攻关中的任务交给了刘邦,促成刘邦如约先入关中。项羽饮恨未能先入关中,如今功盖天下,大权在握,诸国各路将领人人折服听从,会如约允许刘邦独王关中,自己依然到怀王朝廷作将军?又听说项羽与章邯定安阳之盟,约许章邯为雍王,章邯将统治关中……凡此种种变局,都不能不让占据关中的刘邦感到不安和担心,害怕自己已经到手的关中,被强夺瓜分。
刘邦封锁函谷关,无非是造成已经统治关中的既成事实,占据有利条件,迫使项羽及其诸侯各国在关外开始交涉,并无与项羽及诸侯国联军对决开战的打算。完全出乎意料之外,项羽根本不作任何交涉,凭藉强大的军事力量,一举攻下函谷关进入关中,屯军鸿门之下。刘邦失策理亏,陷入被动不利处境。不过,即使到这个时候,刘邦似乎仍然没有估计到项羽会如此狠急地全面火并,时间就在明日一早。
刘邦问张良道:“事情如此急迫,还有什么办法?”
闭关拒守的事情,张良大概是不甚知情,他问刘邦:“闭关拒守,是谁为沛公出的主意?”
刘邦答道:“鲰生那小子。”
张良说:“请沛公衡量一下,沛公部下的军队,能够抵挡项羽军的进攻否?”
沛公沉默,回答:“我军当然不能。怎么办呢?”
张良说:“请允许臣下面见项伯,转呈沛公不敢违背项将军的诚意。”
刘邦有些狐疑,问张良说:“张君和项伯,究竟有何等故旧关系?”
张良不紧不慢,将自己与项伯的生死交往,简洁明了,一一交代与刘邦。
刘邦用心听完张良的话,再问张良说:“张君与项伯,谁年长谁年少?”
张良答道:“项伯年长于臣下。”
此时的刘邦,已经从无所适从的震惊中镇定下来,他语气肯定地吩咐张良说:“烦请张君为我请项伯兄进来,我将视项伯为大哥,执弟从之礼相见。”
刘邦青少年时代,任侠使气,结交豪杰,也算是绿林中的人物。他曾经到大梁,在名士张耳门下游走,回沛县在县豪王陵手下混事,从上使下,对于当时民间社会的规矩、江湖上的礼节、豪侠间的心情,是行家里手,他自信能够说动项伯。
当项伯进入刘邦军帐中来时,酒席已经准备停当。刘邦执弟从之礼,虚上座迎出门来。刘邦盛情延项伯入坐上席,亲自为项伯斟酒请寿。当时,刘邦四十九岁,张良四十七岁,项伯较张良年长,大概在五十岁左右。刘邦与项伯,或许没有一起领兵共同作过战,但从项梁时代起,彼此都是楚军将领,交往和话题不会没有。同是张良的朋友,由张良居中穿针引线,相谈甚欢。
酒席间,刘邦尊项伯为兄,与项伯结为兄弟,约为儿女亲家,他见机请求项伯说:“小弟入关以后,对于秦的宫室财产,人员设施,秋毫不敢有所侵犯,登记吏民户口,封存府库财物,一切等待上将军前来处理。之所以派人守卫关口,是防备盗贼出入,警惕意外事件的发生。小弟日夜盼望上将军早日到来,哪里敢有逆反上将军的意思!小弟丰邑危难时,受项梁将军救援,至今恩德未报,岂敢背德离反?往日在城阳、雍丘,与上将军联合作战,同生死,共患难,岂敢逆情有贰心?小弟的真情实意,乞望项伯兄在上将军面前呈明化解。”项伯被刘邦打动说服,他同意劝说项羽。他与刘邦约定,明日一早到鸿门军中,亲自见项羽陈情说明。
项伯回到鸿门军中,马上面见项羽,将刘邦的委屈心情一一面呈,极力说服项羽与刘邦和解。项羽生于贵族名家,从小失去父母,由伯父项梁抚养长大。秦时避难,起兵渡江,定陶军败,每到关键难处,依靠的都是项氏宗族的和衷共济。项梁战死后,项伯是项氏宗族之长,项伯的话,他是不能不侧耳倾听的。项伯说:“沛公不首先攻破关中,我们今天岂能抵达这里?眼下人有大功而我攻击之,不义于天下,不如善待适当处置的好。”项羽年轻,只有二十七岁。他是天生无敌的将军和勇猛的战士,却是一位受感情左右的人。新安坑杀秦军降卒,他不能控制内心深处对秦国的仇恨,铸成失去秦国人心的大错。听项伯为刘邦辩解,同是楚军将士,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之情又左右了他的心胸,使他不能根据政治利益的需要决定行动。他想起就在一年多以前,随同项梁军到东阿援魏救齐、击破章邯军后,与刘邦联军共同作战,先战城阳,攻破秦军屠城,再战雍丘,斩杀秦三川太守李由,项梁军败,又一同安全撤回,也是同生死共患难一场。项羽犹豫动摇了,他答应项伯,同意刘邦前来陈情说明,下令撤消攻击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