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治病良药(第3/4页)

由于蒋介石的力排众议,中国统帅部内部终于达成一致,决定对于近卫所提条件,一概不予理会。

尽管如此,外交部在答复陶德曼时,却并没有一口拒绝,而是说需要时间研究商量,等敲定后再正式答复。

距离最后答复,还有将近一个月,这一个月可以做多少事啊,对于蒋介石和他的军事部署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抢时间。

1938年1月1日,蒋介石正式辞去行政院院长一职,专任军委会委员长,以便能够腾出全部精力来部署军事。

近卫内阁和军方当然也不傻不笨,不可能呆呆地等你在那里“研究商量”而迟迟不动,他们在递交“靖和条件”时就说得非常明确:在你点头答应条件之前,绝不影响日本的军事行动。

然而事情说来也怪,南京失守之后,日军并没有马上沿长江直取武汉,显然,这与日本人开战以来兵贵神速的作风是不符的。

国外有观察家曾经指出,当时只要日军立即向内地进兵,他们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恐怕也只是丛山与丘陵。

毫无疑问,日本人在占领南京之后不继续穷追其敌,是在关键时候下了一个大漏着。

之所以会“漏”,一方面是经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日军本身也人困马乏,需要休整;另一方面,他们在攻陷南京后所产生的乐观麻痹心理无疑也起了作用,人一骄,动作和步伐自然就慢了下来。

在短时间内,日本统帅部的战略部署开始转向保守,大踏步前进也变成了细嚼慢咽。

不过归根结底,时间是不能等人的,近卫对此犹有感触。

自从让陶德曼给中国政府带去“靖和条件”之后,他一直在痴痴地等着回音。可是等啊等,转眼半个月过去了,中方仍然毫无声息,好像完全忘记了有这么一码子事。

最后两天,近卫真有度日如年之感,他甚至疑心对方是不是日历表出了问题。

事到如今,也不要管什么矜持不矜持了。近卫把陶德曼请来,让后者给中方再送一份拟好的最后通牒,其实就是提醒一下:喂,还有两天啦!

无人作答。

直到1月15日下午4点,中国外交部才由陶德曼转来了答复。

一看这份答复,近卫气昏了头。

在答复上,中方并没有明确拒绝“靖和条件”,而是说这些条件的内容“过于广泛”,我们都看得云里雾里,能不能弄个更详细和具体的解释。

这样还不具体,我一二三四五,已经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难道你们连“承认伪满”、“对日赔款”这几个字都看不懂?

近卫就是再傻,也知道对方在使拖延战术了。

好哇,死到临头,还跟我玩这一招。

近卫咬牙切齿,你不仁,我不义,既然你们没有任何诚意,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立即停止谈判,不谈了!

不过在当天政府与军方召开的联络会议上,近卫的主张还是遭到了反对,而反对者不是别人,正是参谋次长多田骏。

多田骏顾虑的,自然还是对苏美备战那档子“经国大业”。

虽然蒋介石的表现很调皮,但你不跟他谈,又跟谁谈,现在投入中国的兵力这么多,实在有够危险,所以还是得抓住时机继续谈,早谈早超生。

近卫没有出现在联络会议上,代表他意见的是外相广田弘毅与陆相杉山元。这二位属于“停止谈判派”,而多田骏则是“继续谈判派”,两派你来我往,各不相让。

众人的喉咙大小,声量高低,历来都是要以军队的脸色为唯一标准的,前线军队就是日本的火车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本来参谋本部是陆军的娘家,可是多田骏次长如此表现,哪还有一点娘家人的样子。

现在能够代表陆军强硬立场的是杉山元,他才是强势的一方,而多田骏则变成了理屈词穷的弱者一方。

吵到脸红耳赤之时,杉山元劲头上来了,拍着桌子威胁说要内阁总辞职,大家都不干了。

多田骏脸色煞白。

别别,顺了你们还不行,意见我保留,声明你们可以照发。

1月16日,即在收到中方答复的第二天,近卫召集御前会议,并根据会议决定发表了一份声明。

在声明中,近卫气呼呼的神情跃然纸上:即使攻陷南京之后,我们依然给了中国政府最后考虑的机会,可是这个政府居然不领情,还要策动抗战,太可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