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告别在子夜(第2/10页)
撤出北平的部队,说是要南撤保定,却是欲走还休,实际一直停留在卢沟桥附近,以加固当地兵力的屯集。
日本人评价宋哲元,说他其实没有多少领兵打仗的才能,虽然侥幸在长城抗战中一战成名,但如果拿德国和日本军人的水准来衡量,“充其量一联队长之材耳”——不过是个当联队长的料,或者就算撑死了,也仅是《水浒传》里呼延灼一样的人物。
梁山一百单八将,“双鞭呼延灼”是坐第八把交椅的,然而此人勇则勇矣,却没什么头脑,老是在战场上被别人算计,结果堂堂一位朝廷大将,却不得不在梁山上做了强盗。
然而,如果我们撇开宋哲元并不拿手的“政治”,其在军事用兵上绝非一无是处。
曾经的老西北军“五虎上将”,云长、翼德一流的人物,哪里是谁在下巴上粘绺胡子,就能跑上台去凑数的。
宋哲元预料的没错,香月出手的第一招,不是让酒井旅团从北平正面攻,而恰恰是打的侧背的主意。
7月20日下午,步兵旅团突然向宛平发动进攻。
这时宋哲元通过兵力南移,已增强了宛平守备力量,吉星文接替已受伤住院的金振中守城,使日军无隙可入。
香月碰了壁,便把先前那个“秦松协定”给翻了出来,上面规定,宛平城里驻扎的应该是保安队,可你看看这实力,哪是什么保安队,分明是二十九军的正规军嘛。
他马上让人去找宋哲元,说你们为什么不遵守“秦松协定”。
其实一开始就拿“秦松协定”当废纸的,就是他们自己,现在不过是为出师不利找个借口罢了。
需要宋哲元决策的是,要不要按照那个早已作废的“协定”,让吉星文撤出宛平城。
宋哲元说:撤!
宋哲元被日本人定位为《水浒传》中的呼延灼,有勇而无谋
冯治安不同意撤。
为什么要撤呢,事情是日本人挑起的,卢沟桥那里也是他们先开的枪,怎么反而变成了我们的不是。
宋哲元皱起了眉头,你怎么就拎不清呢,现在早已不是讨论谁先开枪的时候了。
这是命令,照准执行。
7月21日,宛平防务由保安队接替。
与其说宋哲元此时还在退让,倒不如说这是他以退为进的一个策略。
没一把刷子,如何可以在中原大战那样的超级大战中担当统兵之帅?
宋哲元的刷子叫做“舍得”。
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冯治安师撤离北平是舍,吉星文撤离宛平同样也是舍。
保安队自然比不上正规军,但那宛平城墙也不是豆腐做的,不可能一攻即下,更重要的是,吉星文虽退出宛平,却并没走远,其驻兵处仅与宛平一桥相隔,一旦有事,眨眼的工夫即能赶到,并与城内的保安队形成相互配合。
你香月是老狐狸,可人家宋哲元也很强。
偷鸡不着
正面进攻代价太大,而且并无把握,想攻侧背吧,宛平守备森严,同样无机可乘,这可怎么办。
香月龇着牙齿,终于想到了一记损招:偷袭北平!
宋哲元防正面,防侧背,却肯定想不到我会从背后偷袭他。
7月26日,香月调华北“驻屯军”广部大队离津袭平,但广部大队并没有直接搭车去北平,而是走了一个曲线:从天津到廊坊,再至北平。
反正廊坊没人拦他们,由这里中转,可以麻痹宋哲元。
既然是偷袭,除了从背后悄悄攻过去,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外,最好还要有办法骗开城门。
香月想到了主意:继续利用那个人。
于是在日军还没现身之前,北平守将刘汝珍接到了一个神秘电话。
电话竟然是张自忠打来的。
张自忠告诉他,过一会儿,将有日本北平宪兵队从城门经过,返回北平的使馆区兵营。你通融通融,让卫兵放行吧。
刘汝珍犹豫了一下,便问张自忠是否与宋哲元讲过,后者是否知道这件事。
张自忠随口答道,当然,“宋委员长”是知道这件事的。
放下电话,刘汝珍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他和何基沣一样,虽然官职与张自忠不能比,在对方面前都得毕恭毕敬,但他属于赵登禹的部属,与张自忠并无直接隶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