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无声的战争
晏阳初:生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他所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建设在全世界都有很大影响。
康泽:生于四川省安岳县。复兴社创始人兼头目之一,时任“委员长行营参谋团”政训处处长、“军委会别动总队”总队长。
杨永泰:生于广东省茂名市。蒋介石首席智囊,新政学系巨擘。
张澜:生于四川省西充县。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人士,在四川朝野拥有较高声望。
傅常:生于四川省潼南县。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时任第二十一军参谋长,为刘湘的重要幕僚。
乔毅夫:生于四川省绵竹市。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刘湘的驻省外代表及重要幕僚。
熊式辉:生于江西省安义县。先后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二期、日本陆军大学中国班,系新政学系三巨头之一。
陈济棠:客家人,曾长时间主政广东,有“南天王”之称,为两广事变的主要发起人。
贺国光:生于湖北省蒲圻市。蒋介石的重要幕僚,先后任“委员长行营参谋团”主任、重庆行营副主任兼参谋长。
冯玉祥:字焕章,生于安徽巢县。西北军的创始人。
时间推回到1935年2月10日,刘湘在重庆正式成立四川省政府。
在此之前,刘湘通过组织土城、叙永二战,成功地将中央红军阻于四川境外,个人威信也迅速回升。
省府一成立,刘湘马上通电川中各大诸侯,要他们立即交出防区,以“赞助四川统一”。至于防区部队的军饷,改由刘湘发放,不足之数,再由南京政府拨给。
这是以蒋介石的宝剑在号令群雄,也就是所谓的“挟天下以令诸侯”。三天之后,邓锡侯识时务者为俊杰,首先复电赞成,其他诸侯见搪不过去,也只得陆续跟进,先后将防区全部交出。
虽然收回了防区,但因防区的县长、征收局长系由原诸侯委用,所以仍有藕断丝连之虞。刘湘一不作二不休,以“川政统一”为号召,引入互调方式,即将甲防区的公务员调到乙防区,乙防区调到丙防区,使其逐渐脱离旧的附庸关系。
对防区公务员,刘湘也不全部留用,而是秉持用人公开的原则,在省府内设置公务员资格审查委员会,通过这一独立机构进行资历审查,有真材实料的才颁发聘用证书,不合格的一律淘汰。
这是刘湘在川政中使用最妙的手法之一。防区时代,诸侯们任用官员,或者漫不经心,或者用人唯亲,那些县长和征收局长,往往不是家族子弟,便是裙带关系,再不然也是保荐的亲信,导致巴蜀大地贪污横行、民不聊生,刘湘这一刀,可算是砍中了七寸。
当然接下来还有难题。
需要解决的难题,仍然是人。
一方面空出来的岗位需要新手接替,否则不敷使用,另一方面争相举荐的各种关系户也纷至沓来,刘湘应付起来颇感头疼,于是他决定将“新政”继续推向深入,以此揭开了“七训”的序幕。
“七训”中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开办县训、财训,具体来说就是筹办县政人员、财政人员训练班,对社会青年实行公开招收,集中训练,以此广纳人才。
接着刘湘又将全川划分为十八个督察专员区,以督察专员来分区监督各县政务。
统一四川,结束为祸甚烈的防区制,是刘湘一生中最为川人称道的业绩之一。从此四川不仅告别诸侯混战,而且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也逐渐走向规范有序。
在防区时代,由各个诸侯自行征收田赋,这些人拨到碗里就是菜,征一年田赋不多见,大多要征到六七年至八九年,也就是把几年后的田赋都给提前预支了。冬瓜田颂尧因为地少兵多,竟然已预征到了30年以后。
刘湘改为一年四征,尽管田赋总额仍大大高于前清,但总算把野马脖子上的缰绳给拉住了。
防区时代的另一大弊端是关卡林立,诸侯们拿商民当唐僧肉,想割就割,想割几块就割几块,这些都被刘湘采取的一税制所替代。
至此,刘湘在川中的声誉达到了顶点。
人心情一好,谈什么都有兴致。有一天,刘湘主动跟谋士邓汉祥摆起龙门阵,聊起了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