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红军长征记》,又名《二万五千里》,是毛泽东193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长征回忆录汇编。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惊叹与关注。1936年8月,斯诺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红区采访,毛泽东认为这是向全世界宣传红军的好机会。8月5日,毛泽东与杨尚昆联名致函参加过长征的同志们:“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大家纷纷开始撰写回忆录。童小鹏在8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杨(尚昆)主任、陆(定一)部长又来要我们写长征的记载,据说是写一本《长征记》。用集体创作的办法来征集大家——长征英雄们的稿件,编成后由那洋人带出去印售。并云利用去募捐,购买飞机送我们,这真使我们高兴极了。”大家创作的积极性很高,张爱萍写了18篇,童小鹏写了7篇。李一氓在巡视部队的旅途中,抓紧空余时间一路走一路写,完成了三万字的《从金沙江到大渡河》。短短两个月内,红军总政治部就征集到了约200篇作品。斯诺看到了其中一部分,还在左权那里看到了红一军团编辑的《长征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据斯诺自己说,他在1936年10月离开陕北时,“带着一打日记和笔记本,30卷照片,还有好几磅重的红军杂志、报纸和文件”。这里就有《红军长征记》的部分原稿。

《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英文版

《红星照耀中国》英文本1937年在英国出版,中译本《西行漫记》于1938年在上海出版。然而在此之前,红军长征的故事就已经在国民党统治区流传开来。1937年7月,上海出版的《逸经》杂志第33、34期合刊上,发表了一篇署名为“幽谷”的文章《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全面介绍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情况。其中许多生动的情节直接引用了《红军长征记》,如讲述红军经过贵州茅台品尝茅台酒的一段,引自熊伯涛的《茅台酒》;讲述红军在草地断粮的情形,引自舒同的《芦花运粮》。文后附录了《红军第一军团西引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与《红军长征记》后面的附表完全一致。多年之后我们才知道,“幽谷”是安排斯诺进入陕北红区的中共地下党员董健吾,化名“王牧师”。他在红区活动时也得到了部分《红军长征记》的原稿,据此改编成文章,交《逸经》杂志社社长简又文发表的。《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在上海引起了轰动,半个月后,叶圣陶主编的大型综合性刊物《月报》转载了这篇文章。11月上海光明书局出版了黄峰编《第八路军行军记》,12月上海大众出版社出版了赵文华编《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同月复兴出版社出版了大华著《二万五千里长征记》,都是在《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的基础上加工改编的。随着斯诺的著作译本的出版,红军长征的故事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朱德签名的1942年版《红军长征记》

然而,《红军长征记》却迟迟未能出版,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截止到1936年10月底,共征集到稿件两百余篇,五十多万字。红军总政治部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由丁玲、徐特立、成仿吾等人负责编辑。经过加工修订,于1937年2月选定110篇,三十多万字,装订成上下两册,抄写了20份。这项工作完成之后,因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抗日形势的发展和编辑人员的离开等原因,延迟到1942年11月才在延安排版印刷,定名《红军长征记》。它不是公开出版的书籍,而是作为总政治部的内部资料发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内容包括文章100篇,诗歌10首,战斗英雄名录2份,附表3份。由于当年印数很少,加上战争年代的动荡等原因,国内现在已极为罕见。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收藏的一套原始版本,弥足珍贵。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零星出版了一些选本。如1947年9月冀中新华书店出版的陆定一等著的《长征的回忆》、山东新华书店出版的《红军长征故事》、1948年10月东北书店出版的萧华等著的《长征故事》,都选录了《红军长征记》中的文章,但篇幅很少,只是作为传统教育的读本,远没有体现出《红军长征记》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