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石达开出走与远征(第4/8页)

因此,虽然进城是受条约承认的权利,但不能行使,洋人自己应负一半责任,所以外国领事们也有所抑制,态度不敢过硬。在鸦片战争前,洋人在中国居留和贸易,是通过清朝政府恩准而获得承认的,所以外国商人态度比较谦虚;然而《南京条约》后,这种权利变为合法,洋人一下子傲慢起来,纠纷不断出现。

一八四九年,当时的英国驻清公使文翰曾在虎门同两广总督徐广缙就进城问题进行过谈判。文翰认为,鉴于目前洋人进城有困难,这个问题决定不涉及,意思是保留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打算放弃。清方却把英国公使的发言理解为放弃进城权。担任翻译的是欧兹拉夫,他连中国方言都能运用自如,想来是文翰的发言中确实存在含糊的地方,因此,文翰受到了首相的谴责。

除了进城问题,英美全权公使同两广总督在广州城内会晤谈判的问题,也悬而未决。未解决的难题多,若能统统解决掉,就在外交上立了大功。帕克斯为求功利,在亚罗号事件中大卖力气是必然的。帝国时代的列强外交官,把保护和扩张本国权益看成主要任务,把同对象国的友谊看成是次要的。帕克斯后来由驻日公使晋升为驻清公使,最后死在北京。他可能已达到了自己的愿望,但很难说他获得了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好感。帕克斯驻日公使时期,一贯严厉推行和反对修改强加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

文翰去任后,驻清公使兼香港总督一职由包令继任。包令当时六十四岁,他四十三岁时当选为下院议员,主编过《威斯敏斯特评论》,是《边沁全集》的编者,因此,虽然他是一名政治家,但文化人的身份反使他更有名。他缺乏外交经验,但主张对清采取强硬政策。从这意义上来说,他跟年轻的帕克斯是一对好搭档。

“不打仗才怪!”连维材一知道亚罗号事件时就这么说。

清方负责人也换为叶名琛。他由广东巡抚升为两广总督,虽是文官,却以铲除地方土匪而闻名。对于帕克斯的要求,叶名琛回答:“带走的水手中已弄清两人是海盗,另一人可疑,除这三人外,其余九人命该官吏送回船。”

帕克斯拒绝了这一答复:“必须全部送回。”他认为亚罗号是英国船,内部的事英国有搜查权和裁判权,即使其中有海盗,也须由英方调查和讯问,因此强硬要求引渡全部人员。

十月十二日上午,帕克斯要求叶名琛公开道歉,保证尊重英国国旗,并限定四十八小时内答复。不用说,这些要求是根据包令的训示而提出的。英方抗议清朝官吏扯下了悬挂在亚罗号上的英国国旗,清方反驳说,亚罗号上压根儿就没有悬挂英国国旗。肯尼迪船长向帕克斯做证:“亚罗号上悬挂了英国国旗。”帕克斯以此为根据,提出了侮辱国旗的问题。但是,被抓走的中国水手们做证说,英国国旗收藏在船内,没有悬挂。叶名琛据此反驳。

在事件发生时,肯尼迪船长正访问距亚罗号仅五十米的短矛号商船,短矛号船长说他亲眼看到一个戴官帽的男人扯下了国旗。葡萄牙第八十三号船也停在亚罗号的近旁。这只船的船员们说亚罗号没有悬挂英国国旗。另外,当地发行的英文报纸刊载了一篇报道,说亚罗号在那里停泊六天,从未挂旗。

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得不出结果的争论。

对于帕克斯的要求,叶名琛回答:“清国军队今后没有正当理由不得逮捕外国洛加船上的水手,但英方也不要向清国人的船只卖登记证,以免难以区分清国船和外国船。”

清方没有答应英国的要求。英方捉拿了一只中国帆船,作为报复措施。他们以为这是广东水师的兵船,其实只是民间商船。

包令于十月二十一日发出最后通牒,限定二十四小时内答复。

叶名琛向英方送去了书面答复,不同意最后通牒所提出的要求。

英国东方舰队司令西摩亚于十月二十三日发起军事行动,攻陷广州附近的清军炮台,把武装部队派进外国商馆地区。十月二十七日,英军炮轰总督官署。二十九日,英军侵入官署后又立即退去,这是一次示威行动,表明英军随时可以占领总督官署。

“军民协作,歼灭英国丑夷!”叶名琛出了这样的告示,但不让他指挥下的军队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