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破逐鹿之妄说(第2/3页)
尤其是晁错,脸上神色怪异。
实在是这一幕太熟悉了,当年,他不就是这样在当今天子的唆使下,以他的名义上书,议论国政吗?
作为御史大夫,晁错是第一个看到那帛书内容的臣子。
只看标题,晁错就心中一跳。
“王命论!?”晁错深吸了一口气:“好大的口气啊!”
同时心中也开始敲鼓了,这么大的一个标题,内容要是不够劲爆,天子不可能让群臣一起看的。
于是他低头借着灯光,看起了帛书上的内容:“在帝尧之禅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臮于稷、契,咸佐唐、虞,光济四海,奕世载德,至于汤、武,而有天下。虽其遭遇异时,禅代不同,至乎应天顺民,其揆一也。”
晁错轻声念着帛书上的文字,越往后看,他的心就越震惊。
“这是……这是……社稷之文!”晁错心里叹道。
“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失!此世所以多乱臣贼子者也。若然者,岂徒暗于天道哉?又不睹之于人事矣!”袁盎却念着其后的一段文字,抚掌赞道:“善!善!真好文章!”
说着,袁盎就跪下来,奏道:“臣请陛下将此文全文,布告天下,明使天下人知之!”
袁盎大声道:“吾高祖得天下,诚如此文所道:在于天命,在于神授!此文一出,逐鹿之妄说可以休矣!”
“臣附议!”桃候刘舍也跪下来,背着帛书上的一段文字道:“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善哉!诚哉斯言!世俗之凡夫俗子可以休矣!”
于是大臣们纷纷各自借着文章中的某一段话来进言,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将这文章散发天下,让天下人都能看到,甚至有人认为,天下所有官员都应该会背诵此文,不会背的应该开革!
为什么会这样?
实在是汉室的建立过程有着太多的不可思议和奇迹。
高皇帝刘邦四十五岁前还在沛县当流氓,欺男霸女呢。
刘邦四十八岁起兵,七年后就扫平天下,做了皇帝,整个过程不用修改就是一个小说主角的模板。
正是因为这样,汉室的统治者,其实心里面一直都在打鼓。
老祖宗这么牛逼,子孙们亚历山大啊有木有!
而且刘邦从起兵到扫平天下的整个过程,只能用“英明神武”这四个字来概括。
刘邦在世之时,这么说自然没问题。
天下人也没有那个敢扎刺。
但是,刘邦死后,整个朝野都开始恐慌了起来。
这天下英雄豪杰那么多。
难保不会从那个犄角疙瘩里面跑出第二个高皇帝。
民间呢,也一直有说法,说什么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这话,听在皇帝耳朵里,相当的刺耳。
什么叫逐鹿?
这社稷神器是可以随随便便给人随便拿来调侃和议论的吗?
这天下英雄豪杰,万一起个什么心思怎么办?
故而,从吕后开始,汉室朝廷就开始淡化了刘邦英明神武的一面,转而吹捧起刘邦身世和种种身体的不凡。
为了彰显刘邦是授天命,在老天爷安排下才建立的汉室。
于是,可怜的太上皇躺枪了。
朝廷开始散播刘邦是神种的传说,什么刘媪(刘邦的老妈)任高祖而梦与神遇,震电晦冥,有龙蛇之怪。这就是摆明了说刘太公根本不是刘邦的爹,刘邦是天神的种。
然后,什么秦始皇到沛县,讨厌沛县的气。
吕太公一看刘邦就被王八之气给震到了,立刻纳头而拜,主动送钱送女儿。
吕后与刘邦失散,看着天上的云就知道刘邦的下落。
还有刘邦斩白蛇起义后,有人见到什么老太婆哭诉什么的。
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神怪异谈,全部是以朝廷主导,宣传的。
主要目的就是要拼命淡化刘邦建立天下英明神武的那一面,甚至不惜抹黑刘邦也要做到!
究其原因,是统治者害怕了。
但这些种种措施,并不能消除天下野心之辈的想法。
事实上,任何一个脑袋不坏的人,在看了刘邦的榜样后都难免不会去想:刘邦这老流氓,书读的不多,家世也烂,钱也没有,怎么偏偏他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