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三章天下大治,真懦弱还是假痴癫(第2/8页)

为了铲除后患,李世民下令解除了李泰的一应职务,降爵为东莱郡王。魏王府的官员,只要是李泰的亲信全部流放到岭南。不久,李世民又改封李泰为顺阳王,将其迁出长安,徙居均州,虽然叫做改封,其实与流放无异。后来,郁郁不得志的李泰死在异乡,年仅三十三岁。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准备讨伐高句丽,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确定了发兵日期之后,李治看上去显得十分悲哀,整天都在痛哭,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传递唐军在边境的情况报告,李世民同意了。等到唐军凯旋,李治跟从李世民到了并州,那时李世民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嘴替父亲吸取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随父亲多日。由于李世民在行军过程中病倒了,身体虚弱,需要静养,所以将一切政务暂由太子代理。然而在李世民的晚年,皇太子李治的主要工作是照看父亲的身体。李世民在寝殿的一侧安置了一处院落,让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寝宫外陪住了不少时日。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病情加重,再加上被奸人蒙蔽,服用了一些金丹,丹毒侵体,最终一命归西。

李世民死后,太子李治继承王位,时年二十二岁。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夺嫡大战中,铤而走险的李承乾和处心积虑的李泰最终两败俱伤,反倒意外促成了李治这匹黑马的胜出。

初试皇权,起用罪臣纳贤士

唐高宗李治登上皇位后,非常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他鼓励自己的大臣们多多进谏,尤其是关于国计民生等方面的问题。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后期,由于身体不适,一般是每隔三天朝见一次文武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但是唐高宗李治为了能够及时解决各种随时遇到的问题,每天坚持上朝,而且一天就召见多达十几个的地方刺史,向他们询问民间的情况,还把这件事作为一项制度制定下来,每天执行。李治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取着各种意见。

李治在处理国事的时候,严格遵照父亲唐太宗的遗训,因为唐太宗的言传身教和苦心培养带给他很大影响。他继续推行贞观政治:贯彻均田令,使当时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以诗赋取士,增加了进士科的人选;让朝臣组织编写《唐律疏义》,颁行全国,进一步完善了贞观时期的法制;出兵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维护了大唐江山的统一;恢复执行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一度中断的休养生息政策,终结了长期以来对高句丽的战争,使得那些常年在外征战的士兵有机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河东发生地震,以晋州尤其厉害,房屋被损毁,压死了五千多人,而且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没过多久,这里又连续发生地震,百姓恐慌不已。李治急忙下诏派遣使者前去地震灾区慰问,免除当地的赋税三年,给死伤的人家各赐予绢绸三匹,可谓是顺民心,得民意。

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人都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要谋臣,对治国非常有经验。李治重用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让长孙无忌当太尉,兼任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长孙无忌辞去了知尚书,担任太尉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不免会有人心生嫉妒,于是诬告长孙无忌有谋反的意图。李治听说后没有做任何的调查,便下令把诬告者处死了。李治之所以如此信任长孙无忌,因为自己能够当上太子,再到现在的登基为帝,长孙无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重用长孙无忌等人之外,李治还调用了唐太宗李世民死前被贬的李勣。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李世民对李勣说:“我的儿子刚当上太子,卿原来是他的长史,如今把宫中的事情委托给卿,所以才有这样的任命,委屈了卿的阶位和资历,千万不要埋怨朕啊。”李世民又在闲暇时设宴,请李勣来赴宴,对他说:“我准备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大臣,想来想去没有比卿更适合的人了,你过去不遗弃李密,现在难道会有负于朕吗?”李勣留下了眼泪,咬破手指流出血来以表自己的决心。

后来李世民卧病,他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我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等我死后,你授给他仆射的官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一定会为你鞠躬尽瘁的。”于是李世民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等到李治即位,就召李勣入朝拜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他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后来又册拜为尚书左仆射。在贞观年间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因为李勣的功勋卓著,封他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凌烟阁上为他画像。到了李治统治的时期,他命令为李勣画了新的像,还亲自为画像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