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汉中对
刘邦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决意任用韩信为大将以后,他亲自召见韩信,详细听取了韩信的意见,有礼而又慎重地对韩信做了面对面的考察。有关二人之间会面的情况,史书上留下了一段对话,史家称为“汉中对”。
“汉中对”载于《史记·淮阴侯列传》,文章从刘邦与韩信分别入座开始。
刘邦问道:“丞相多次进言将军,将军有什么谋略可以让寡人领教?”
韩信起身施礼,谢过刘邦,以反问的形式回答说:“大王如今东向争夺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
刘邦答道:“正是项王。”
韩信又问道:“请大王衡量一下,在用兵之勇悍、待人之礼仁、实力之强大三个方面,与项王相比如何?”
刘邦长久沉默之后,回答说:“不如项王。”
韩信站起身来再一次施礼,应声赞同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项王。不过,臣下曾经在项王帐下任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
韩信首先分析项羽用兵的勇悍说:“项王一声怒吼,千百人不敢动弹,但是,项王不能使用贤将,任其独当一面。这种勇悍,不过是匹夫之勇。”
韩信又分析项羽待人的礼仁说:“项王待人恭谨有礼,言语温和,人有疾病,他会同情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但是,当被任用的人有了功劳,应当封爵受赏的时候,他却把刻好的印章久久捏在手上,迟迟舍不得给人。这种礼仁,不过是妇人之仁。”
接着,韩信分析项羽的失误说:“项羽虽然称霸天下、臣服诸侯,却不据有关中而定都彭城,这是他的第一个失误。项羽背弃怀王之约,以自己的好恶裂土封王,诸侯心中不服,这是他的第二个失误。项王将旧主怀王驱逐到江南,新封诸侯纷纷效仿,也都驱逐旧主,抢占肥美的土地,这是他的第三个失误。项王所到之处,没有不摧残破灭的,百姓都怨恨,人民不亲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而已,这是他的第四个失误。”
分析到这里,韩信稍作总结说:“从整体上来看,项王名义上是天下的霸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的人心,所以,他的优势容易转化为劣势。”
话听到这里的刘邦,入神屏息,俯身前倾,不知不觉之间,膝盖已经触抵到前面的坐席了。
这时候,韩信话锋一转,由分析项羽的得失,归结到刘邦的应对,他说:“而今,大王如果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的武勇贤将,有什么勇悍的敌人不能诛灭!以天下的土地城邑分封功臣,有什么人的心不能收服!尊重义帝,守怀王之约,兴义兵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障碍不可以摧毁!”
…………
古代史书的引用,往往都是摘录。《汉中对》也并非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司马迁从他所使用的史料中选择截取的。从文义来看,《汉中对》至此当为一段,内容是韩信借项羽和刘邦的名义,对敌我双方的优劣条件作战略性的比较,从总体上得出了刘邦可以由弱转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具体分析了三秦的形势,提出了反攻三秦的设想,成为《汉中对》的后半段。
韩信说:“三秦王本为秦将,统领秦军子弟数年之久,损兵折将不可胜数,又欺骗部下投降诸侯,二十万将士,在新安被项王使诈坑杀,唯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脱逃,秦人怨恨这三个人,痛入骨髓。如今,项王强以威势封三人为王,得不到秦人的拥护和爱戴。
“另一方面,大王攻入武关以来,秋毫无所侵犯,废除秦国苛刻的法律,与民约法三章,秦国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作秦王的。根据楚怀王与诸侯之间的公约,大王应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人人皆知。如今大王失掉应有的职位而去了巴蜀,关中的百姓没有不痛惜的。今天,如果大王举兵北上东进,三秦可以传檄而定。”
…………
听了韩信的这番话,刘邦大喜,自以为得到韩信太晚了,他坚定了任命韩信为大将的决心,决定接受韩信的计划,按照韩信的安排,部署诸将做进攻三秦的准备。
“汉中对”,是楚汉相争历史的起点,刘邦集团由此制定了北上还定三秦,进而东进争夺天下的战略。从尔后的历史来看,“汉中对”的正确决策和成功推行,是刘邦集团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弱小走向强大的转折点,可以说,刘邦最终能够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其胜利的基础,正是奠基于此。因此之故,历史学家称“汉中对”为中国历史上战略决策的成功典范,将其与诸葛亮答刘备的“隆中对”并举,应当是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