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辽国分水岭(第3/7页)
不管这事儿的真假,从此后耶律乙辛的命运改变了。他父亲不再让他放牧,而是学了一些别的本事。他放鹰行猎,在武事上是契丹人中的一等男儿,这还很普通,顶多能当个出色的军人。可他还有另一项在契丹人中非常罕见的素质。
耶律乙辛风采翩翩,仪容出众,外貌温文尔雅,尤其举止动态深有教养,根本就不像是野外生长的穷家子弟。
这是怎么来的,谁也不知道,可能就是他独有的天赋吧。之后他的勇武让他当上了辽兴宗,也就是耶律洪基老爸的亲兵侍卫。职位是文班吏,掌太保印。这是个俏活儿,就像宋朝的馆阁人员一样,可以随时见到皇帝,甚至陪皇帝出入宫廷。
某一次进到内宫,耶律乙辛的好运来了。当时的皇后立即发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小伙子,他“详雅如素宦”。就像一个经过专门培训的太监一样,既温顺又雅致。他被留了下来,做笔砚吏。
笔砚吏这个差使职位很低,可是与文班吏相比,是俏上加俏。因为这和辽兴宗的个人爱好有关,辽兴宗对汉人的诗词歌赋很有造诣,他画的山水丹青,翎毛花鸟境界很高,曾经特意送到宋朝给他的皇兄看。宋仁宗以飞白体书法回赠,在当时是一段风流佳话。
耶律乙辛在这种风流环境里如鱼得水,官职很快升到了护卫太保。到耶律洪基当皇帝,他爬升得更快,只几年的光景就升到了北院枢密使、赵王的高度。一个穷小子真的当上了王爷!至于秘密何在,也很简单,耶律洪基是他父亲的升级版,他父亲的每一个特征都在他这里发扬光大。
每一项。
包括喜欢诗词,他娶的老婆是契丹历史上第一才女;包括佛教,他“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规模之大,是辽国历史之最;包括向宋朝挑衅,很快他就要向宋神宗叫板。
耶律乙辛的工作就是什么都顺着他,唯一一次的反对却正中要害,得到了最大的一次彩头。就在耶律重元的那次叛乱中。话说叛乱前还是做了一些前期工作的,比如陷害当时最大的忠臣耶律仁先。各种办法用过之后,终于让耶律洪基动心了,准备把仁先赶到南方去。
决定前,他征询了耶律乙辛。
一向低调顺从的乙辛难得地摇了次头,说他刚刚主持重要工作,经验实在不足,必须把能干又忠诚的仁先留下。
后来的事被证明,留下仁先是平叛的最大优势,而这个优势,就是耶律乙辛一手促成的!
把到手的独自得宠的机会扔了,甘心退到第二位。这不是眼光太远,看得太准,就是运气实在太好了。无论哪一种,都非常不得了。
平叛以后,耶律乙辛晋升为北院枢密使、魏王,有了个特殊的封号,叫“匡时翊圣竭忠平乱功臣”。这时局势明朗,他看清了自己的位置。
只在耶律仁先之下,是辽国的真正男二号。那就好办了,皇太叔做不到的事,现在可以再来。耶律仁先,这位最后的于越,很快就被赶到了辽国的南京。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仁先和乙辛的根本区别。那不是什么善恶美丑,而是能力上的对比。
仁先徒有虚名,辽国到了耶律洪基的手里,已经有了亡国的迹象,官衔满天飞,像于越这样的顶级头衔都可以随便给人了——只是平定了400个人叛乱的功劳,就能和耶律休哥平起平坐了……这简直是在开玩笑。可耶律洪基的感觉很好,他很放心地把军政大事都交给了乙辛去做,自己游山玩水,行围打猎,如果实在有什么事要麻烦他,比如官员的任免,他也能在百忙中抽空做一下的。
他会在酒桌上,用掷骰子的方法决定。
耶律乙辛的好日子来了,他一手遮天,随心所欲。在东亚最大最强的国家里说一不二,谁阿谀奉承他,就会升职,谁敢和他作对,一律诬陷之、打击之、贬蹿之。一句话,他行使的是皇帝的权力。这样美好的生活,中止于一个孩子的出现。
耶律洪基的长子耶律浚渐渐长大了,这个孩子是光明的,每一个方面都完美无缺。他由皇后所生,既嫡且长,是天生的皇储。生来俊秀聪明,在文学上“幼能言,好学知书”,在武功上,“七岁从猎,连中二鹿”。可以想象他的父母有多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