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十九章 豺狼的末日(第4/9页)

但是见鬼的辽国人却突然间没消息了,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再杀过来。宋朝庞大的集团军只能虚悬在边境线上,时刻警备。这很消耗力量,说起来也多少有些尴尬,但这就是现实,主动攻击辽国,或者出兵报复,已经是非常遥远的往事了。

边境危机,国内继续出事死人。先是田锡死了,这是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是当时宋朝公认的最强硬、最尖锐、最敢说话的一位谏议大夫。

翻开史书,田锡的谏议面遍布农业、商务、军事、政治,几乎国家的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件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只是由于篇幅的限制,还有他毕竟只是言官,只能提建议却没法定决策,所以在国家大事中才没有出现他的名字。

这就是中层干部的一种遗憾,事情几乎都是他们做的,可是上层建筑里没有他们的名字,基层的老百姓们也不认得他们,尤其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都只是河床底部的鹅卵石,只有在某个特定的时刻里,河水突然变清澈了,我们才会偶然间看到他们。

下面出事的就是位顶级的大人物,宋朝史上第二位三任宰相的吕蒙正,他突然间病倒。

是在五月间,望都之战刚过去的一个多月,吕蒙正“暴中风眩”,马上就支持不住了。这一年他五十七岁,在古代已经是高危人群,赵恒非常紧张,马上就去探望。

这位老宰相一生中的确没做过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情,不像当年的赵普那样威震朝廷,但是他的资历,尤其是严明刚正的气节,是这时风雨飘摇的宋朝的一根定海神针。这时他再突然间倒了,让赵恒措手不及。

而且让人更担心的是,另一位宰相李沆的年岁也和吕蒙正一样,都年近六旬,这样的年纪,谁敢保证他就永远健康?

赵恒的苦难日子到了,外战良将遇难,内政重臣病亡,焦头烂额,但这仍然只是个开始。再四个月之后,西北边疆突然传来了警报,李继迁集结了全族的人马,这一次大张旗鼓,目标直指宋朝境内的环州、庆州,要一举拔掉宋朝边疆的重镇,让它们成为第二个、第三个灵州!

消息传进开封,宋朝的大臣们一片惊恐,他们建议立即向西线增兵,甚至不惜动用北方防线的骑兵,去紧急增援。

与辽人的战争都发生在宋朝国境之内,这时再被党项人打进来,那就真的四面漏风,国将不国了!

但是赵恒的反应却出人意料的平静,他只说了一句话——李继迁在耍诈,他的目标是西边。

西边?大臣们摸不着头脑,赵恒却拒绝解释,他的关注点远远越过了环州、庆州,甚至以前的灵州,到达了遥远的河西走廊。

六谷部,潘罗支。

李继迁一定是声东击西,去偷袭吐蕃。因为潘罗支已经是宋朝的朔方节度使、灵州四面都巡检使。并且声称自己准备好了六万名士兵,随时都等待和宋朝配合,去干掉那个党项野种李继迁。

那么也就是说,潘罗支是随时都在备战的,李继迁应该没有什么空子可钻才对……赵恒坐在自己的宫殿里,不停地计算着西北边疆之外到底会发生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时整个东亚都是一盘棋,千里之外的风吹草动就足以决定另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但是他却注定了无能为力,开封府和西凉城(今甘肃武威)的距离让人绝望,河西走廊上发生的事,至少要两个月之后才能传过来,他根本就没法抢在李继迁的偷袭之前,去警告潘罗支。

回到当年,赵恒有理由乐观。从唐朝、五代开始,吐蕃人的实力就一直凌驾在党项人之上,何况还是以逸待劳。

可是谁能相信,李继迁竟然成功了。他率领着全族人马先向南,然后突然转身向西,对西凉城千里奔袭。吐蕃人被打懵了,战争突然临头,他们才发现一直以来都把李继迁给想错了!

弱小的民族又怎样?名不见经传的蕃种土包子又怎样?吐蕃人忘了,几百年前,比党项人还落后还荒蛮的沙陀人就在他们的眼皮底子逃生,一跃成了中原北方的主人,那么现在的李继迁就注定了只是个小毛贼的命吗?!

迟钝和傲慢是犯死罪的,西凉城在第一次攻击中就宣告陷落,连宋朝的灵州城都不如。潘罗支和自己的族人只能选择逃亡,河西走廊就这样被李继迁一头撞了进来,咬下了最肥的一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