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在朝鲜 第四十三章 徐武穆(第4/5页)
这些基地在一日,日军就不敢深入渤海湾内一日。要不然漫长的海路补给线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大清上下,稍稍有点军事常识的都懂这一点。
就因为如此,日军登陆大连湾的震撼,让整个大清都慌了手脚!
电谕一份接着一份,要求死死守住大连湾,将上陆日军击破,至低程度,也要守住旅顺外围,确保金州一带。
上谕调兵范围涉及七个总兵,六十营马步官兵。有的是北洋旅顺守军,有的是新近募练的营头。从朝鲜战事开始,这里就已经筹防,集结兵力已经不下三万。战或不足,守亦有余了吧?
结果二十四日,日军一开始推进,节节布防的清军稍触即溃!从毅军,到奉天练军,到拱卫军,到靖边练军。丢盔弃甲,只是后退。日军挺进不过小崎正满一个混成大队,数千布防练军就不堪一击!有的逃往金州,有的逃往复州大道,朝奉天那里跑。日军一日推进数十里,竟无可战之军稍稍阻挡。前线总兵纷纷电报回来叫苦,不续调大军,不让北洋水师攻击日人舰队,不可谈旅顺防务!
前段时间朝廷很是春风得意了一下,还准备看看李鸿章的笑话儿。这个时候都慌了手脚,一连串的电报发过来发过去,各处抽兵,并且严令李鸿章必须守住旅顺!
朝野更有呼声,调徐大人禁卫军所部战于辽南!朝鲜不过藩国,可以徐图恢复。渤海湾一带,可是大清的要害命门啊!
光绪不管不顾,也就发电给徐一凡,要他速速回报,带兵回辽南,要多少天?走旱路如何走,走水路如何走?
朝鲜上下,已经乱成一窝蜂。不少人盼徐一凡能回师如大旱之盼云霓。谁也不关心,徐一凡正在和第五师团苦战,侧翼可能还有日军上陆。他怎么能脱离接触,带着辎重物资转战辽南?水路已经难以通行大队,只有一些挂别国国旗的小火轮偶尔往来,起旱要多少天才能到辽南,还来不来得及?
大清自己的主力如此脆弱,大清朝廷的战争指导又如此混乱不堪,再加上主力作战的地方实力派北洋自有心思。明眼人早就瞧出不妙,已经有人大声疾呼。
北洋已不可恃,唯有海东徐大人,可以救此危亡!
袁世凯和唐绍仪两人对望一眼,都是苦笑。两人都算是从北洋出来的,知道这一系列电文是说得一点都不夸张。徐一凡在哪儿,哪儿的局势就能撑住。可是北洋却是打一路败一路!
对老东家的失败,袁世凯的神色不像唐绍仪那样还有点心痛,冷笑道:“北洋的确已经不足恃了!大清今后指望谁来守国门,现在只怕满朝大员,已经没得选择了吧?”
唐绍仪握着笔苦笑:“咱们徐大人这次是露足了脸……咱们虽然和北洋争竞,可是也不想他这么不争气!这是国战啊!打输了,都是我们中国人没脸受罪!”
袁世凯不以为然的淡笑一声:“是北洋打输,又不是我们徐大人打输!日本还真能灭了咱们大清不成?只要到了最后,是咱们禁卫军站着就成!”
唐绍仪看着袁世凯,想冷笑,又没笑出来,有点想发火,又不知道冲着谁发。捧着那些丧气的电报,心里只觉得空落落的。想哭都不知道为什么哭。
还好,自己是在禁卫军,为徐一凡效力啊……要是在北洋,只有看着这个耻辱!
“只有盼我禁卫军连战连捷,挽此危亡……徐大人有办法的!”
袁世凯看着唐绍仪,神色说不出的认真:“徐大人天人也,必然有成算。可是我担心的是,徐大人越是中流砥柱,朝廷就越有人向他使绊子!”
唐绍仪也是聪明人,怎么能不知道袁世凯话里的意思,他想想,迟疑的摇头:“不会吧……平日再怎么闹,那是本分。大家做官儿到了这个地步,本来就该互相踩了。可现在是国战啊……不管是朝廷,还是北洋,万万不会出此自毁长城的下策!”
袁世凯听着,只是淡淡一笑,不置可否。
两人正相对无言的时候儿,就听见门外响起通传的声音,接着就听见马靴声响。禁卫军直属骑兵标的另一个营官,在东线活动的陈彬大步走了进来。
这高大汉子现在也换了模样,以前马贼的标志性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马靴似乎本来还擦了油,要不是一路奔走,风尘仆仆,估计也应该是亮得可以照人。已经纯然是个禁卫军军官的模样……也难怪,马贼的卖相,和徐一凡精心打造的禁卫军军官卖相,实在是天差地远,谁说马贼就没权力爱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