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性格造就命运(第3/4页)

当然,各位可能会问,既然运气这么重要,我为什么还要努力呢?这是因为运气不可测,世上没有人能控制运气,我们所能控制的只有“自我要求”。什么是“自我要求”呢?就是你真心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注意,是“真心”希望,不是做白日梦时想想而已。必须要真的不断奋斗,努力准备,让自己具备足够的条件。等到条件具备之后,就等待机会的来临,然后紧紧地抓住它。

秦人就是这样一个氏族,他们奋战不懈,不断地在等待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使在他们全族到了沦为炮灰的最悲惨时刻,他们也没有灰心丧气,仍然在不断努力。而接下来,秦人即将迎来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

(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

西周末年,周幽王宠信褒姒,希望立褒姒为王后,同时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问题是,幽王本来已经有王后和太子了,他的王后是申侯的女儿,太子名叫宜臼。为了立伯服为太子,幽王毅然废掉原来的王后和太子,这又是一次自坏宗法的行为。

但宜臼不甘心被废,于是他请外祖父申侯帮忙。各位是否觉得这个情节似曾相识?不过这次申侯没有拿西戎来要挟幽王,因为他直接勾结西戎、犬戎一起进攻,结果把幽王、伯服还有那个来不及跑掉的郑桓公都给杀掉了,西戎、犬戎还占领了位于今天陕西中部的西周京畿之地。于是宜臼即位成为平王后,只好将周室东迁到洛邑。这就是各位过去念历史时所熟知的,从西周到东周的巨大变局。

但是各位以前的历史课本,恐怕并没有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周室不过迁个都城,天下诸侯就会从此分崩离析?周天子的权威就会从此荡然无存?

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宗法。在西周时代,要维持天下封建秩序的稳定,最重要的就是宗法,而宗法的核心就是嫡庶。按照宗法,宜臼是嫡长子,即使是周天子也不应该废嫡立庶。就维护宗法的这一点来说,幽王当然是错的,宜臼才是正统的继承人。

但问题在于,太子宜臼面对父王的败坏宗法,他的解决办法居然是勾结外族,让外族来杀害自己的父亲和弟弟!这样一个害死父亲和弟弟的人,又怎么配当天下的共主!

可能有人会说,勾结西戎、犬戎的是申侯,又不是宜臼,怎能算在他头上?但别人杀了你的父亲和弟弟,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被杀父仇人拥立为王,说你不是共谋,又有谁相信呢?

所以天下的诸侯,在这一刻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你不拥护平王,就是不拥护宗法嫡庶秩序。你拥护平王,就是拥护一个勾结外族弑父的不孝子。那么请问你该怎么办?

既不能对抗,又不愿拥护,诸侯更深深不齿这位新王,因此只有对天子视若无睹。这就是到了东周以后,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封建秩序逐渐崩溃,局势再也不可挽回的关键。

其实当时还有人做出了第三种选择,就是另立新王。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当时有诸侯拥立了另一位王子余臣为王,但后来就被一力拥戴宜臼的晋文侯给杀了。各位可以看看,平王登基后,没有发动拥戴自己的诸侯去讨伐西戎、犬戎来为幽王报仇,他的同伙反而是先对付自己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中清楚,真正能威胁王位的究竟是谁!

虽然天下诸侯对平王极为不齿,但也有几个不要脸的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来拥护这位不义的周王。哪些国家呢?前面说过想逃跑的郑桓公的郑国是一个,杀掉王子余臣的晋国是一个,《国语•周语》中就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可见他们确实出了大力。

而除了晋、郑之外,还有一个氏族紧紧地抓住了这次良机,那就是秦人。

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秦襄公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立刻出兵拥戴周平王。平王为了酬谢他的大功,于是将岐以西的土地封赏给秦人,让秦襄公成为诸侯。从附庸、大夫、西垂大夫到诸侯,秦人一共奋斗了两百多年,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到这一刻才终于拥有自己的国家,拿回了他们在商朝原有的地位,真是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