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五花八门的对战阵型

三军跋山涉水、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敌人的地盘。如果两军决定野战,将军得先摆个阵形出来,比如鱼鳞阵、鹤翼阵、雁阵、长蛇阵、偃月阵、锋矢阵、方圆阵、冲轭阵。这八阵乃中华兵法,是在平安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的。日本武将都有一门兵法、布阵必修课,该课程的教材都是中国古籍:《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合称“武士七书”。除了教材外,战国时代还出现了教授兵法的社会培训机构,禅宗开设的足利学校[1]便是其一。该校培养出来的学子供不应求,是各方大名争相招徕的军师型人才。禅寺拥有丰富的中国典籍和汉语造诣高深的禅僧。因此,不少名人都曾在禅寺拜师,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武田信玄的老师岐秀元伯、上杉谦信的老师天室光育、德川家康的老师太原崇孚、伊达政宗的老师虎哉宗乙都是闻名一方的高僧。

学而不用则废。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武将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并创造出合适的战术,作为经典流传的有:夜讨朝驱、车悬阵、啄木鸟之计、钓野伏、空城计等。

“夜讨朝驱”即夜袭之意。在没有现代照明设备的古代,夜袭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河越夜战是夜讨朝驱的经典战例,当时北条氏康率领八千军队驰援镇守河越城的北条纲成。加上援军,北条家族的军队不过万余,仅是对方军队的1/3。氏康提出议和又突然发起夜袭,大败数倍于己方军队的敌军。

车悬阵是上杉谦信的特有阵势。据《甲阳军鉴》记载,由头阵、第二阵、第三阵构成的阵势呈圆环形排列,本阵位居圆心。头阵最先同敌方交手,在头阵疲敝之际,第二阵轮转而上。部队像车轮一样替换作战,最终由藏于圆心的本阵出击。谦信曾多次使用该阵,几乎从未失败过,可以说车悬阵成就了他“军神”的赫赫威名。

啄木鸟之计源于啄木鸟捕虫的方式。啄木鸟先在树的一面啄洞,然后在另一面等待受惊的虫子自己爬出来。使用该计时先派遣一支骑兵从背后袭击敌军,当对方受惊败退时,留守的军队便可以将其击溃。该法是川中岛合战时,军师山本勘助向主公武田信玄提出的。可惜实施时,该计被上杉谦信发觉,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

钓野伏是支配南九州的岛津氏的得意战法。方法说来很简单,就是让一支部队假装败退,引诱敌军进入伏击圈。实际执行起来,这个战法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诱敌部队要有让敌方上当的演技,败退路线必须合理,设伏地点也要选择无法摆开阵势的狭窄地段。钓野伏战术对诱敌和埋伏部队的配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攻城战使用的装备

(1)行天桥:装有登城墙所需的梯子,下设车轮。将其靠近城墙,便可将梯子架于墙上

(2)竹束:用竹子捆扎而成,人躲在其后可以最大限度地闪避箭支

(3)走橹:在用于侦察和射击的塔楼下装上车轮,使其能在战场上移动

(4)井楼:在战场上,用于观察敌方动向的建筑,战时可站于其上放箭

大家都知道空城计是诸葛孔明先生的名作,但有没有人知道日本战国时代也有个“空城计”的故事呢?使用此计的人便是德川家康。在三方原合战中,德川家康率11 000人对阵武田信玄的25 000人。家康勉力抵抗,但终因兵力悬殊败下阵来,退入滨松城。赶回城里后,家康下令大开城门,燃起篝火。其实他的本意只是为了收拢败军,万万没有想到,追来的武田军看到此景便疑心城里设下了埋伏,立刻掉头离开了。

攻城战是战国时代极为常见的作战方式。攻城一方往往会用上专门的器械来进攻。为了减少己方伤亡,也有将领采用水攻、地道奇袭等方式。丰臣秀吉的攻城妙招是“干杀”,也就是断粮。在攻打鸟取城一战中,秀吉首先派商人进入当地,购走大量的粮食。接着引起骚乱,迫使当地居民大量涌入城内,增加城内非战斗人员的数量。最后断其粮道,使其粮绝而降。

在各种奇袭和策略中,彼此间的配合是极为重要的。为了避免本军的意图被对方所知,或是为了避免误伤,将领常常会约定一种传递信息的暗号。近江的浅井氏以暗号来下达指令,“南风吹”意为“并肩上”,“北风烈”则是“风紧,扯呼!”在毛利氏的军队中,以太鼓来传递信息,四声连击是快速进攻的信号。前文提到的河越夜战,在作战时,为了分辨敌我,北条氏一方以白衣为凭,非白衣者皆视为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