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战前苏联物理学家的努力(第2/4页)

在众多科学家中,В.И.韦尔纳茨基院士是最早意识到发现放射性衰变意义的人之一,他曾在1908年将俄国的放射性和放射性矿物研究纳入国家优先资助的科学院研究课题。1910年12月29日,韦尔纳茨基在俄罗斯科学院年会上的发言《镭研究领域当前的任务》中指出:“出于对亲爱的祖国的责任感,我决定在此庄严的年会上做以下发言,以提请大家对我们面临的具有全人类和国家意义的重要事业给予关注,这项事业便是对俄罗斯帝国的放射性矿物的特性及其储量的研究。这项事业刻不容缓。”俄国科学院采纳了韦尔纳茨基的建议,积极寻求资金用于放射性矿物的研究。然而,直到1911年,国家拨给的资金和商人的私人赞助才到位,俄国科学院才得以在后贝加尔、高加索、乌拉尔和费尔干纳成立了考察队。1914年,俄国科学院镭考察队成立。该考察队于1914~1916年在俄国多个地区进行了考察,虽然并未发现新的矿藏,但却促成了韦尔纳茨基领导的地球化学、矿物学及放射学派的形成。[1]

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

1918年9月24日,列宁格勒X射线学和放射学国家研究所成立。该所的物理技术部由А.Ф.约费领导,光学部由Д.С.罗日杰斯特文斯基领导,镭学部由科洛夫拉特—切尔温斯基领导,生物医学部由Л.М.涅梅诺夫领导。约费被选为该所第一任所长。该所的物理技术部后来发展成为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1902年,约费在圣彼得堡工业学院毕业后前往慕尼黑伦琴实验室工作,并跟随诺贝尔奖得主威廉·罗恩特教授从事科学研究。1905年,约费因对介电晶体导电性的研究获哲学博士学位。1915年,又因对阴极射线磁场的研究获俄国科学院颁发的奖励。1918年被科学院选为通讯院士,两年后成为科学院院士。1919年,约费在母校成立新系——物理技术系,讲授物理和技术,成为培养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的重要基地。[2]

1922年1月1日,X射线学和放射学国家研究所改组为三个独立的科研机构:X射线学和放射学研究所,由涅梅诺夫任所长;物理技术研究所,由约费任所长;镭研究所,由韦尔纳茨基任所长。以约费的物理技术研究所为基础,苏联建成了由14个研究所和3所工业技术高等院校组成的科研体系,共有研究人员1000多名,其中有近百人为著名学者。[3]

1920年代,物理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及核物理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被应用于电力和冶金工业。在量子力学引发物理学革命的年代,物理技术研究所是当时欧洲主要的物理研究中心之一。物理技术研究所代表了苏联物理学流派,培养了大批苏联核物理研究人才,如А.П.亚历山德罗夫、А.И.阿利汉诺夫、Л.А.阿尔齐莫维奇、А.И.阿利哈尼杨、А.Ф.瓦尔特、Б.М.武尔、И.К.基科因、П.П.科别科、Ю.Б.科布扎列夫、В.Н.康德拉季耶夫、Б.П.康斯坦丁诺夫、Г.В.库德留莫夫、И.В.库尔恰托夫、П.И.卢基尔斯基、Д.А.罗然斯基、谢苗诺夫、Д.В.斯科别利岑、А.В.斯捷潘诺夫、弗廖罗夫、弗伦克尔、哈里顿、А.А.切尔内绍夫、А.И.沙利尼科夫等。之后,他们都成为参与苏联核计划的科研骨干力量。[4]

1931年,物理技术研究所一分为三:列宁格勒化学物理研究所,由谢苗诺夫任所长;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由约费任所长;列宁格勒电物理研究所,由切尔内绍夫任所长。在约费的积极倡议下,哈尔科夫、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托木斯克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物理技术研究所。[5]

1930年代初,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开始转向核物理研究,成为当时苏联主要的核物理研究中心。1932年12月16日,研究所作出成立原子核科学特别研讨小组的决定,由约费担任组长,库尔恰托夫担任副组长,М.А.叶列缅夫、斯科别利岑、П.А.鲍格达谢维奇、В.А.普斯托沃伊琴科、С.А.鲍布科夫斯基、И.П.谢林诺夫、М.П.布罗什切因及伊万年科为成员。研究所责成库尔恰托夫在1933年1月1日前制订出原子核研讨小组1933年工作计划。1935年,库尔恰托夫、Л.В.梅索夫斯基、Л.И.鲁西诺夫等人联合发现了人工放射性溴的同质异能现象,这一发现开辟了原子核物理学的一个新方向——原子核同质异能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