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联合委员会与苏联对托管政策的坚定立场(第4/5页)
美国驻南朝鲜政治顾问兰登访问北朝鲜期间,曾向苏联政治顾问巴拉塞诺夫指出美国无论如何不能允许成立一个为共产党所统治的临时政府。针对美国的担忧,苏联明确表示:苏联没有意图要在朝鲜半岛建立共产主义政权,苏联只是不能接受一个由李承晚或者金九领导的临时政府。[91]但同时,苏联亦通过各种途径开始扩大在北朝鲜的影响力。梅列茨科夫元帅和什特科夫就向斯大林论证了加速派遣专家的必要性,他们认为此举“将加强我国将来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因为“美国人在朝鲜的影响的增强必然会给我国的利益造成损失”。斯大林批准了这一要求。[92]
这样,美苏双方一方面为了美苏联合委员会的复会,在美苏两国政府之间以及美苏驻军司令部之间不断地进行书信往来,另一方面各自也在加紧制订在朝鲜半岛扩大影响力的计划。[93]1946年底,尽管有关美苏联合委员会复会的交涉进入轨道,复会的可能性也在逐步增大。但美国与苏联在朝鲜问题上的对立却在加剧,尤其是美国,美国的对朝政策在1946年底至1947年初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冷战大格局的影响下,美国政府逐步放弃了那种将朝鲜半岛作为与苏联协调关系的地区的初衷,转而越来越多地从遏制苏联出发来考虑朝鲜问题。[94]
尽管分歧加大,对立加剧,但美苏双方依然尝试着以合作的态度解决朝鲜问题。经过马歇尔将军与莫洛托夫间的书信交涉,美苏一致决定于1947年5月20日在汉城重开美苏联合委员会,由于苏联代表团晚到了一天,美苏联合委员会比原定计划推迟了一天,于5月21日复会。两星期的时间里,美苏双方在想要与联合委员会磋商的社会组织和政党所应采取的做法、程序和时间表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会议的结果在6月12日的第十一号公报中发表。公报登载了朝鲜人要参加磋商所必须签署的那个宣言。公报还陈述了要求各党派和社会组织遵守的程序。[95]
然而,在联合委员会开会讨论应同意哪些党派和组织有资格参加磋商这个问题时,美苏双方立即就出现了分歧。苏联方面称在第五号公报上署名之前的反托管运动可以不追究,但加入反托管委员会[96]的政党和团体必须在脱离反托管委员会之后,才能够成为美苏联合委员会的协商对象。与之相对,美国方面则主张反托管委员会成员的事实并不能作为反对莫斯科协定的行为,在问题出现时需要逐个地加以解决,如果苏联方面一味固执的话,只会导致美苏联合委员会陷入僵局。苏联代表团反驳道,即便可以成为协商对象,目前仍是反托管委员会成员的团体必须被排除在外,苏联并不是反对言论自由,也不是偏向左翼政党。由于有关反托管委员会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南朝鲜,因此只有公开宣布退出该组织才能进入协商对象名单。美国代表团则认为相关的反托管示威并不是希望协商的团体所为,而是李承晚、金九等人的追随力量主导,主张在没有有力证据之前不能把任何团体排除在外。美国还主张,对于那些积极反对莫斯科协定的政党或团体,经美苏商议达成一致后,将其从协商对象中删除。[97]
就协商团体资格的具体条件,两国代表团各持己见。在463个申请团体中,苏联代表团坚持将不符合莫斯科协定定义的社会团体、郡及郡以下的纯粹的地方性团体、反对莫斯科协定而成立的政党或团体排除在外。与此相对,美国代表团则声称莫斯科协定中并没有有关社会团体的定义,不能接受将中央没有本部的团体排除在外的主张,但会员未满1000名的团体可以被排除,所有参加申请的政党和团体都有资格成为协商对象。在美国代表团反对苏联的主张中,言论自由问题决不是一个可以妥协的对象,因为美国断定一旦对试图排挤右翼势力的苏联让步,那么朝鲜半岛必将出现一个左翼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