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转守为攻说国舅

一、转守为攻

自从万年宫遭受洪灾后,细心的官员察觉到,他们那个性情温和的皇帝似乎变了。

虽然圣驾尚未回京,但种种迹象已很明显,皇帝未告知宰相就去了恒州,并且一路召见各地官员。无忌终究没升卢承庆为光禄卿,而是提为汝州刺史,但皇帝手诏一事却不胫而走,数日间朝廷上下尽皆知晓。此举无疑把皇帝和宰相的矛盾向百官亮明了,无忌等人大为光火,却也搞不清谁走漏的消息。

永徽五年七月,离京半年之久的李治回到长安,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率文武百官出京十里迎接。君臣舅甥互相寒暄,表面上其乐融融,可圣驾方至皇宫便出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宰相柳奭自请解除中书令之职。

作为皇后的舅父,柳奭的处境与长孙无忌不一样,即便他们这班宰相能牢牢把持大权,皇后不受宠也是不争的事实。皇帝因皇后之故已经很厌恶他了,继续与无忌为伍只会招致更多怨恨,将来一旦皇后有失,他这当舅舅的乃至整个柳氏家族都会随之坠入深渊。

柳奭筹思再三决定急流勇退,放弃宰相之位,回避争斗以求自安。这一举动令无忌措手不及,李治却心中暗喜,连句挽留的话都没说,立刻降柳奭为吏部尚书,改以崔敦礼为中书令。

数日后朔望大朝,李治严厉训斥百官:“昔日朕在先帝左右,见五品以上官员论政,或当殿面陈,或上书奏请,争相献策终日不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今你们一个个钳口结舌何所裨益?究竟是天下真的无事,还是你们尸位素餐?”

面对皇帝的诘责,百官的感觉与其说是畏惧,还不如说是惊愕。谁也搞不明白,为何这个素来温婉宽厚的天子变化如此之大。惊愕之后便是为难,因为长孙无忌正紧皱眉头坐于朝班之首。自房遗爱谋反案后,百官时时刻刻都怕得罪元舅,现在看来皇帝也不好欺负,左右招惹不起。求言的举动已有过数次,每每石沉大海。但在这次激烈强硬的诘责之后,竟破天荒有了反应,没几日雍州参军薛景宣上书,谴责修葺城墙之事。

因为岐州、恒州相继发生洪灾,官府百姓伤亡巨大,无忌、遂良等人出于防灾考虑下令修缮长安城。为了赶在李治回京前完成,调集四万多百姓日夜赶工,仅仅三十多天便把诺大的长安城修了一遍。但工程操之过急,在官府的严厉催迫下,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有民夫累死在工地。薛景宣指责此举滥用民力、大失仁德。因为过于激愤,他竟在上书中写道“汉惠帝城长安,寻晏驾;今复城之,必有大咎”。

汉都长安之时,终汉高祖之世城墙尚未修完,其子汉惠帝时急于修建城墙,工程完成后不久惠帝就死了,如今又滥用民力修葺城墙,必然也将酿成大祸。

长孙无忌看过奏疏,勃然大怒——这哪里是谏言,分明是诅咒!尤其令他恼火的是,汉惠帝是怎样一个皇帝?惠帝时吕后临朝称制,吕氏外戚把持朝政、专横跋扈。把当今圣上比为汉惠帝,又把他长孙无忌比作何人?修葺城墙的命令是他下的,倘若圣上真有三长两短,岂不是他存心荼害?这不是陷他于不义么?

区区一个七品参军,竟敢如此肆无忌惮指斥宰相,长孙无忌非要治此人于死地不可。他授意于志宁等人上奏,指责薛景宣出言不逊、狂悖无礼,恳请处死。可面对“义愤填膺”的宰相,李治不理不睬,向群臣宣布:“景宣虽狂妄,若因上书获罪,恐绝言路。凡上书言事者,出于忠爱之心言而失当,朕概不加罪!”在群臣一片“陛下宽仁”的歌颂声中,此事不了了之。

李治首次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展现胸襟邀取人心。没过几日他又提出追念开国元勋,给在武德朝立有功劳的屈突通等十三位大臣加赠官爵——昔日李世民以政变夺位,对许多开国功臣讳不言功,所谓“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部分是秦王府出身之人,似李靖、李则因战功卓著不可忽略。开国元勋裴寂、窦琮等或是李渊亲信,或与李建成关系更佳,从未大加表章。李治提这些人的功劳颇有翻案之嫌,对凌烟阁首功的长孙无忌似有贬低,而且被追赠的十三位功臣中就包括应国公武士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