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第4/14页)

依此说推之,则某人之根及其所依处,为其自己之异熟识中之不共相种所变;吾人所见之某人之根之所依处,或及某人之根,乃吾人之共相种所变。彼之所变与吾人所变,若何能有一致之行为与举动,此则为一大问题,而《成唯识论》所未言也。

《成唯识论》论此阿赖耶识云: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暴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暴流,漂水下上,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卷三,《大藏经》卷三一页一二)

此识恒转如流,所以漂溺有情,令其轮回生死也。

(四)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

第二能变末那识者,《成唯识论》云:

次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辩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卷四,《大藏经》卷三一页一九)

此为第七识之末那识,“恒审思量,所执我相”,(卷四,《大藏经》卷三一页二二)故与四种根本烦恼相应。《成唯识论》云:

此意(即末那)任运恒缘藏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其四者何?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是名四种。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着,故名我爱。……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故名烦恼。(卷四,《大藏经》卷三一页二二)

第三能变前六识者,《成唯识论》云:

次中思量能变识后,应辩了境能变识相。此识差别总有六种,随六根境种类异故。谓名眼识,乃至意识。(卷五,《大藏经》卷三一页二六)

能了境之识有六种,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世亲颂云: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成唯识论》卷七,《大藏经》卷三一页三七)

《成唯识论》云:

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五识者,谓前五转识,种类相似,故总说之。随缘现言,显非常起。缘谓作意、根、境等众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如水涛波,随缘多少。此等法喻,广说如经。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藉众缘,时多不具,故起时少,不起时多。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藉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藉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卷七,《大藏经》卷三一页三七)

阿陀那识,译言执持,即第八识之别名。第七第八识,无时不在现行之中。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则须众缘和合,方得现前。意识常现起;惟生于无想天者,得无想定者,得灭尽定者,睡眠者,闷绝者,其意识不起。

上述八识,虽俱名识;但前六识,尤有了别之义。《成唯识论》云: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说:“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卷五,《大藏经》卷三一页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