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3/8页)
所谓“隐者”之流,对于当时政治,皆持反对态度。而许行之徒,不但反对当时政治,且反对传统的政治社会制度。及后所谓道家者流,在周秦之际,乃一切传统的思想制度之反对者。而《老子》、《庄子》二书,乃其二重要代表也。
【注】日人小柳司气太云:“道家渊源的鬻子及发挥光大道家思想的老子、庄子,皆为楚人。更据《汉志》,蜎子、长卢子、老莱子、鹖冠子,亦皆楚人。至于其他传说中的隐逸,有狂接舆、长沮、桀溺、(见《论语》)詹何、(见《列子·汤问》、《列子·说符》及《韩非子·解老》)北郭先生、(见《韩诗外传》卷九)江上老人、(见《吕览·异宝篇》)缯封人,(见《荀子·尧问》)皆楚人。屈原《远游》云:‘曰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与《庄子·大宗师》‘道可传而不可受’相通。又曰:‘载营魄兮登遐’,与《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相通。《渔父辞》云:‘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与《老子》‘和光同尘’相通。”(《文化史上所见之古代楚国》,《东方学报》东京第一册,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昭和六年三月出版)
四 【道、德】
古代所谓天,乃主宰之天。孔子因之,墨子提倡之。至孟子则所谓天,有时已为义理之天。所谓义理之天,常含有道德的惟心的意义,特非主持道德律之有人格的上帝耳。《老子》则直谓“天地不仁”,不但取消天之道德的意义,且取消其惟心的意义。古时所谓道,均谓人道,至《老子》乃予道以形上学的意义。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总原理,此总原理名之曰道。故《韩非子·解老》云: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韩非子》卷六,《四部丛刊》本,页七)
此谓各物皆有其所以生之理,而万物之所以生之总原理,即道也。《老子》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老子》上篇,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页二十四至二十五)
又云: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三十四章,上篇页三十五)
道之作用,并非有意志的,只是自然如此。故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上篇页二十六)
道即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道之作用,亦即万物之作用。但万物所以能成万物,亦即由于道。故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上篇页三十七)
由此而言,道乃万物所以生之原理,与天地万物之为事物者不同。事物可名曰有;道非事物,只可谓为无。然道能生天地万物,故又可称为有。故道兼有无而言;无言其体,有言其用。故《老子》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上篇页一)
“此二者”,即有无也。有无同出于道,盖即道之两方面也。《老子》又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下篇页八)
又云: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下篇页六)
《庄子·天下篇》云:“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庄子》卷十页三十五)常无常有,道之两方面也。太一当即“道生一”之一。“天地万物生于有”,“有”或即“太一”乎?二者,天地也。三者,阴气、阳气、和气也。《庄子·田子方篇》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天地二字,疑当互易)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卷七页三十三)即此意也。(“二者天地也”以下至此,高亨先生《老子正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