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八章 他强任他强,轻风拂山冈(第4/19页)

不过从技术基础分析,美国现役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和“三叉戟”导弹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开发的,我们现在追上它也不会很难。“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能打1.2万公里是因为使用了固体火箭推进,导弹外壳、火箭发动机这些最重、最大的部件都是用碳纤维材料制造,非常轻,所以就可以打得远。

现在碳纤维早就不算什么了,鱼竿、高尔夫球杆、高档拉杆箱很多都用碳纤维制造,甚至四川、甘肃地震灾区附近一些轻微破损的房屋也在用碳纤维布、碳纤维网做加固,我们研制的隐形战斗机更是离不开高性能碳纤维材料。

高性能的固体火箭需要高性能推进剂,现代高性能火箭推进剂并不是像诺贝尔发明无烟炸药的时代那样主要靠用瓶瓶罐罐做实验,而是要先进行大量的数学计算,甚至要用到量子力学,对分子内部的瞬间变化进行分析、建模。这些工作需要超级计算机来完成,2011年中国建造的“天河”超级计算机达到了每秒250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成为世界第一。有这样的运算能力,只要假以时日,没有什么算不出来的。

另外“三叉戟”导弹尺寸不小,因而搭载导弹的“俄亥俄”级潜艇也很大,排水量超过1.8万吨,全长170米,和英国的航母差不多。尺寸大有大的好处,“三叉戟”导弹全长超过了13米,潜艇的内部空间只能更高,驱动潜艇的核反应堆也可以做得很高大,核反应堆说白了就是一个烧核燃料的热水器,做得越高大,对流就越顺畅,“俄亥俄”级潜艇和以往的核潜艇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核反应堆不用循环泵,而是靠自然对流进行冷却水循环。

如果进过大楼的管道间就知道,大型水泵工作起来是很吵的,“俄亥俄”级取消了循环泵,因而在低速航行的时候异常安静,比洋流、海浪的噪声还要小,让对方很难探测到,以前美苏对峙的时候,双方的核潜艇经常相撞,就是因为太安静了。

“俄亥俄”级核潜艇和“三叉戟”导弹不单单是一种先进的潜艇和一种先进的导弹,而是相当于把洲际导弹部署到海上,在战略核武器发展史中的地位类似于过去的“无畏舰”相对于战舰发展史,AK-47相对于步枪发展史,Windows相对于电脑操作系统发展史中的地位,是一种划时代的设计。不过划掉了旧时代,也划掉了旧时代建造的潜艇,建造那些潜艇花掉的银子也统统不算数了。

世界上的事,最怕摸不着头绪,只要有模板就容易做。如果只是追求战略平衡,确保自己生存,我们并不需要耗尽国力造几万颗核弹头,只要照葫芦画瓢,维持一支以规模小一些的“中国三叉戟”为支柱的战略核力量就可以了。核武器维持的恐怖平衡从来不是疯狂的结论,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中国的选择:哪里是美国“薄弱的一环”

在战略核平衡之下,美国就算变得比希特勒还疯,也不会不理智到打核战。这样一来,如果要毁掉中国工业社会,最极端的方式大概也就是像打伊拉克、阿富汗那样,集结一支强大的常规兵力攻击中国本土。

不过从可行性来看,这首先将遇到一个兵力问题。

从历史上看,不算出动50万人,35万地面部队的海湾战争,只看最近两次美国发动的大规模地面行动,就大概可以估算出美国对付中国所需要的兵力。美国灭伊拉克,动用了4个师零一个旅,12万人,再加上英国出4.5万人配合,后面还有科威特的3万军队帮忙看家,总兵力20万。

美国打阿富汗,出动了5万人,北约总兵力达到6.5万,这才勉勉强强控制住喀布尔、坎大哈几个城市,等到奥巴马上台,决心大举进剿塔利班,一口气增兵到10万,不过还是不能把几千人的塔利班怎么样。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工业人口百倍于伊拉克,千倍于阿富汗的中国,最少也要美国动员几千万大军才行。这显然是个荒谬的数字。

客观来说,在美伊战争、美阿战争中,美国都是动了牛刀杀鸡的心思,务求全胜,所以实际所需兵力要打个折扣。否则按越南战争的比例算,美国全国的男人都当兵也不够打中国的。但即便美国只动员10倍于伊拉克战争的兵力,45个师、120万地面部队,也远远超出了美国现役部队的规模——美军现役的地面作战兵力只有陆军的30万人和陆战队的8万人,折合15个师,而且其中真正能用来野战的重型师不到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