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上在夹缝中生存荆南政权的小本经营(第3/9页)
徐温也算领教了高季昌的厉害,荆南小而不弱,高季昌不是想象中那般容易对付,只好收手。高季昌逃过一劫,也惊汗不已。高季昌知道单靠自己的那点家底实在不够在几大军阀中的夹缝中生存的,必须招兵买马,同时要培养智囊集团。梁开平二年(公元 908年)十月,前唐朝进士梁震因不原屈节事奉朱温,打算回到四川老家,没想到路过江陵时被高季昌给扣下了。
高季昌知道梁震名声在外,便希望梁震能留下辅佐自己。梁震连朱温也没上眼,哪瞧得上高季昌?高季昌死磨硬泡:“先生大才,四海共知,即不肯屈事梁朝,又何必委身王建?不如留在江陵,以教季昌。”梁震本不想答应,可又怕高季昌被逼急了下黑手,只好留下来,但有条件:“高公能看得起我,我没别的说,可以留下。但我只做幕后策划,不抛头露面。”
高季昌大喜,连拜梁震:“先生不以江陵卑小,季昌愚拙,季昌唯先生言是计。”梁震依然挂着前唐进士的头衔,在高季昌身后出谋画策。梁震确实打心里看不起高季昌,他是前唐进士,以他的才力身份,在大镇谋个宰相不是问题,窝在江陵确实有些委屈他了。
江陵实在不是个建都立国的所在,夹在梁、蜀、楚、吴中间,不过高季昌这时还能依靠着中原的朱温做为腹地,战略生存压力还不算大。高季昌和朱温的 “祖孙感情”不错,朱温一直照顾高季昌,也默认了荆南实际上的半独立地位。
梁乾化二年(公元 912年)六月,大梁皇帝朱温因为乱伦过了头,被孝顺儿子朱友珪给弄成了“大行皇帝”,随后朱友珪又被朱友贞干掉,朱友贞继位。高季昌和朱友贞没打过什么交道,不知道这个“叔父”靠不靠谱。为了生存,高季昌加紧城防,大造战舰五百艘,募兵入伍,修整军械,为自守计。同时为了改善荆南的生存环境,和王建、徐温等人眉来眼去。虽然朱友贞对此早有耳闻,但因为北方的李存勖已经让朱友贞大为头疼,所以也没功夫理高季昌,巴掌大的地方,能闹出多大动静出来?由他去吧。
高季昌觉得自己也算是一路诸侯,就是地盘小了点,想扩大生产规模。高季昌盘算了一下,觉得王建老糊涂了,比较好欺负。梁乾化四年(公元 914年)春,高季昌大起战船,溯江西上,收复原荆南治下被王建夺去的巴东诸州。蜀夔州刺史王成先闻警,速向镇江节度使王宗寿求甲兵,王宗寿舍不得宝贝,只给了王成先布衣。王成先气愤不过,率本部兵马来抗荆南军。
高季昌命人纵火,烧蜀军战舰。江上风大,一把火过去,烈焰冲天,高季昌想看场好戏。哪知道蜀军招讨使张武暗中使水军潜水用铁锁固定死荆南战舰,加上老天爷不长眼,风势突转,回烧荆南军。荆南战舰动弹不得,被烧毁殆尽,将士投水而死。
高季昌差点吓死:“老天不公平啊!”跳到小舰上,蒙牛皮而退。蜀军一炮找来,砸掉了小舰的尾巴,小舰下沉。高季昌直哭:“真他妈晦气!”又跳到小船,丢下五千多具荆南军弟兄的尸体拼命划船东逃,勉强逃回江陵。
高季昌渴望扩大地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明显找错了对手,或者说找错了时机。荆南和周边的吴、蜀、楚相比,实力弱的近乎可笑,而且主政三国的徐温、王建、马殷都是一代枭雄,治国用兵都有一套,高季昌这时找他们耍明显是找抽,没被活捉就算他万幸了。王建是何等人物?手下名将不少,而且巴东长江防线的重要性王建最清楚,哪能让高季昌轻而易举的捞便宜?
被王建揍肿了脸之后,高季昌算是老实了一阵子,身边这帮爷没个好惹的,谁的毛也拔不得,只能做孙子。汴梁的朱友贞倒是懦弱无能,虽然一直被李存勖压着打,但高季昌也没敢打“叔父”的主意,自己哪点底子,根本不够朱友贞吃的。
梁龙德三年(公元 923年),唐朝皇帝李存勖灭掉梁朝皇帝朱友贞,自为中原主。江湖各路好汉听说李存勖如此厉害,都战战兢兢,小心的观瞻中原形势,做好应对准备。高季昌和朱友贞关系本就不怎么样,亡了就亡了吧,再换个主人就是,高季昌向李存勖称臣。高季昌知道李存勖的祖父是李国昌,自己的名字正好犯讳,便改名为高季兴。李存勖也不知道高季兴是何等人物,先稳住他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