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五章 遗臭千载“千古一帝”石敬瑭和他有血性的侄子(第4/12页)

这时的唐军将领看到李从珂要完蛋了,没人愿意陪李从珂去死,多向晋军投降。当晋军来到河阳(今河南孟县),河阳节度使苌从简也“弃暗投明”了。河阳是洛阳的河北(黄河北岸)门户,河阳一失,洛阳城中大乱。石敬瑭多了一个心眼,派契丹骑兵去驻守渑池,防止李从珂西奔凤翔。李从珂走投无路,只好放了一把大火,带着老婆孩子自焚。同天夜里,晋军攻下洛阳,后唐灭亡。大晋皇帝石敬瑭高高兴兴的进入洛阳,做起了名副其实的“天朝皇帝”,

到了第二年(公元 937年)的二月,在潞州休养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看到干儿子美梦成真,便起驾回国。虽然石敬瑭把幽云等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但驻守这些地区的汉军将领并不愿意做契丹人的奴隶,起兵反抗。耶律德光路过云州时,大同节度判官吴峦闭门不纳,耶律德光大骂:“你们皇帝早把云州给我了,你们为谁守城?!”挥军攻城,可云州的汉军很能抗,打了半年居然都没有契丹人破城。吴峦派人向石敬瑭求救。

如果石敬瑭痛改前非,利用契丹人并没有完全占据幽云地区的有利条件和契丹绝裂,还是拿回北方屏障的,至少耶律德光孤军悬进,消灭他不是没可能。但石敬瑭却不这样想,他想到的是自己刚建国不久,各地藩镇对自己并不心服,他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藩镇叛乱,而不是去维护中原百姓的利益。石敬瑭命令幽云地区的汉军将领都回到内地,把土地让给契丹人,他是个守信的君子,不能说话不算数。

现在有人对石敬瑭的汉奸身份有争议,说石敬瑭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所以石敬瑭不是汉奸。可两部五代史都认为石敬瑭至少不是沙陀人,从纯血统论的观点,石敬瑭也是不折不扣的汉奸。而且石敬瑭政权代表的是中原汉族利益,他割让十六州对后世的汉族利益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难道如果汪精卫不是汉人,他出卖汉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利益)的行为就不能算是汉奸了?没有这样的道理嘛。

不过要是站在石敬瑭的角度来看,他的考虑是非常正确的(汉奸们当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他刚刚夺得政权,统治基础非常不稳,那些老军头有几个肯服自己的?尤其是邺都留守范延光。

范延光前不久还和石敬瑭刀兵相见,后来虽然降了石敬瑭,但双方都是你不情我不愿的,暂时苟合而已。范延光在明宗朝曾经做过宰相,和石敬瑭是平起平坐的,看到石敬瑭称帝,好不眼热。加上他所驻守的是魏州,这可是李存勖称帝的地方,范延光不可能不联想这一点。在乱世中想做皇帝,不需要什么“德齐三代、功追汉唐”,只要有军队就可以了。

石敬瑭对他也是暗中防备,何止是范延光,权力世界中,除了自己还能相信谁?当然还有权力。虽然石敬瑭为了稳住范延光,封他做临清王。但唐末五代的“王”早就贬值了,随便什么人都能当个“王”,和唐朝以前的“王”不可同日而语,范延光已经做梦当上大皇帝了,还在乎你个空头王?再加上这时石敬瑭决定要把国都迁回汴梁,范延光立刻就明白了,石敬瑭想利用汴梁距魏州较近的优势,给自己来个闪电战,想的倒美?!

天福二年(公元 947年)六月,范延光在魏州反了,五代五十年中,最平常可见的就是一个字就是“反”,今天你反我、明天我反他,大家谁有本事谁反,就如同谁有本事谁做皇帝一样。范延光派心腹孙锐和澶州刺史冯晖带着两万步骑兵去攻黎阳,石敬瑭本就是靠造反起家的,还怕你这个?当下调兵遣将,兵分四路,由白奉进、张从宾、杨光远和妹夫杜重威前去围剿范延光。

石敬瑭正坐在宫中等着胜利的消息呢,忽然一声惊雷传来:张从宾和范延光“私通”了,在军中谋反。反就反了吧,张从宾竟然把石敬瑭实际上的长子河阳节度使石重信给杀了,叛军反过来攻打汴梁,把石敬瑭弄的又心疼又害怕,当然害怕是主要的。石敬瑭的“英雄气概”也不知跑哪了,对桑维翰说要回到晋阳避贼。桑维翰哪里肯依:“陛下一去,大事休矣!有臣在此,叛贼能奈何陛下?”石敬瑭这才留在汴梁,准备防御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