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第2/17页)

熟读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位袁老二心比天高,却没什么能耐,仗着自己是高干子弟就胡作非为,还脑筋一昏,琢磨着当皇帝。西汉末年出现过一句著名的谶谣,叫作:“代汉者,当涂高。”最早被割据四川的公孙述拿来给自己当虎皮,理由是“涂高”为上古大舜的姓,舜为黄帝子孙,而黄帝又姓公孙……可惜公孙述碰上了“火为主”的刘秀,很快就无悬念地挂掉了。

袁老二想起这一段往事,觉得很有宣传价值,就紧追公孙述的足迹,说我们老袁家是春秋时代陈国大夫辕涛涂的后代,应了这个“涂”字,而辕涛涂是大舜的后裔,舜是土德,那我袁家也是土德,根据五行相生,恰好取代汉朝的火德。

于是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就高高兴兴地在寿春称了帝。那时候他表面上的领地是很广袤的,几乎整个江东都在他的治下,按他的想法,四分天下我有其一了,我不称帝谁称帝啊?谁料想称帝诏书才刚一发,孙策立刻跟他划清界限,江东,没了!不仅仅是孙策,他身边的文武倒还勉强跟着,分派镇守各地的将领却全都不认他,于是心比天高的袁老二终于命比纸薄,末了连碗蜂蜜水都喝不上就挂掉了。

这位先生不当皇帝还则罢,一当皇帝就遭万人唾骂,到最后也没落着好,类似遭遇的在他前面有个王莽,在他后面有个袁世凯,可以鼎足而三,竞争“最没事儿找事儿、倒霉催的称帝运动”。有人就说了,他之所以栽这么大一个跟头,是因为不学无术。为什么呢?原来后来蜀汉有位著名的“乌鸦嘴”谯周,他年轻时候曾经去询问过阴阳大师周舒,周舒就说那段谶言指的是魏,但没说明理由。后来小谯又去找著名术士杜琼,杜琼解释说“当涂高”当然是代表魏啦。理由何在?因为“魏”指的是皇宫两侧的柱子,称为魏阙,涂字是通假字,通的是途,也就是路,所以“当涂”就是指在道路当中,而在道路当中的高大建筑自然就只有魏阙了。这样看起来的话,袁老二根本就是冒名顶替偷了曹操的月票坐公车,他焉能不败?

袁家老二死了,还有个袁家老大。袁绍袁本初比他弟弟有能耐,知名度高,人缘也好,实力也强,于是乎,他不免也动了称帝的心思。在攻破易京,捏掉公孙瓒以后,袁绍是志得意满,骄气横生,于是他手底下有个叫耿苞的主簿瞧着有门儿,就悄悄递话说现在汉朝的火德已经不行啦,将军您是黄帝之后,享土德,正是取而代之的大好时机。

这个耿苞倒真是用心良苦,他知道要是说袁家是大舜之后,就等于把袁老大降到袁老二的档次去了,所以干脆再提高几代,从黄帝起算。袁老大自己听着挺高兴,不过他比弟弟多了个心眼儿,先把这事儿亮出来给幕僚们商议。也不知道幕僚们都是大汉朝的忠臣呢,还是认为时机未到,众口一词地怒骂耿苞大逆不道,该砍一万次头。袁老大没敢吱声,回头就把耿苞给砍了,以证明自己没这心思。

可是他真没这心思吗?本来这哥儿俩为了争袁家的嫡长子闹得是水火不容,老大联合曹操、刘表打老二,老二联合公孙瓒、陶谦打老大,不像亲兄弟,倒像是宿世的冤家。可是等到老二玩儿不转了,声称将要拿着自己的玉玺去献给老大,老大立刻就原谅了兄弟向来的所作所为,热烈欢迎。好在曹操那时候正“挟天子以令诸侯”呢,谁都盼着汉朝垮台,就他不盼着,赶紧派刘备去堵截,才终于做掉袁老二,也没让袁老大得着好。

拉回来说,雄踞河北的袁绍尚且这般“犹抱琵琶半遮面”,别家诸侯就算起了同样的歹念,也都不大好意思明说出来,大家只敢要里子当“土皇帝”,不敢也要面子当真皇帝。连年战乱,一直到了三方鼎立局势稳定下来,曹丕篡了汉,这德性之说才重新浮出水面。

土魏和火蜀

关于“当涂高”指代“魏”字的事儿,史书上也并没有说清楚,当周舒和杜琼给谯周解释这一点的时候,袁术、袁绍究竟挂了没有,曹丕有没有篡汉。倘若是曹丕已经篡汉,建立了魏朝,那这两位就是马后炮,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倘若曹丕还没有篡汉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做“魏公”,从冀州划出十个郡来给他建立魏国,三年以后,曹操又晋爵魏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丞相是当时全天下最强横的势力,十个人里有八个相信魏国会代汉而兴,那两位的解释、预言仍然在情理之中,一点儿也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