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再战天下(第4/13页)
樊哙的格调,果然是项羽喜欢的,他又问:“壮士还能再喝吗?”
于是樊哙趁机放下嚼不动的生猪肉,站起来发表演说,说道:“我死都不避,难道还怕一杯酒吗?那秦王虎狼之心,杀人唯恐不够多,惩罚人唯恐不够狠,所以天下英雄群起叛之。怀王与将领们约定,先入关者,王也。现在沛公已经攻破了秦国,进入咸阳,却不敢拿咸阳城中的一草一木,屯军灞上,等待将军的到来。如此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爵的赏赐,而你却因为小人的挑唆,想杀有功之人。这是灭亡了的暴秦才会干的事,我个人觉得将军这么个做法不合适。”
这番话说出来,我们顿时惊讶于樊哙的政策水平。这个表面上粗莽的家伙,实则精明诡诈无比。他瞪着两个真诚的眼珠子,站在那里公开撒谎,连脸都不红。
樊哙有这么一番说辞,应该是来项羽大营之前,刘邦张良召大家开过一个小会,在会议上统一了口径。首入关中,分毫不取,屯军灞上,以待将军,这是精心推敲过后的关键词。此来项营的几个人,都已经把腹稿背得烂熟。
连一个杀狗的都比项羽精猾,遇到这么一群撒谎连草稿都不打的混世油子,项羽又怎么可能赢?
为什么连个杀狗的樊哙都能够算计项羽,而项羽却毫无所察呢?
这就叫以有心,算无心,算死人不偿命。
归根到底还是年龄,刘邦这边有个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团队,而项羽却没有丝毫的团队意识,尽管他率领着四十万之众,但他仍然形单影只,独自行走在寂寞的路上。他从未想过把身边的人组织起来,这是他在刘邦面前必然吃瘪的根本原因。
再来比较刘邦和项羽两人,刘邦的特点是百败不挠,不怕吃败仗,不怕被追杀,失败对他几乎没什么影响。而项羽则不然,项羽只能一仗仗地赢下去,却输不起,为什么呢?
因为刘邦是凭了自己的能力走到高位的。不管遭受多少次失败,只要人还活着,他的能力就在,位置就在。而项羽之所以输不起,是因为他登临权力极峰,完全是个误会——这个误会取决于钜鹿一战,他赢了这场关键的战役,从此就形成了巨大的慑服力。但是他不具有主宰天下的能力,主宰天下就意味着以少驭多,以一驭众,这时候靠的只能是脑子,耍脾气撂挑子可不行。
输不起的人,只是因为你的位置高于你的能力一旦被打下去,就再也没有可能爬上来。
简单说来就是,项羽是典型的战斗型人物,动手打架是他的最爱。但玩起心眼来,连个杀狗匠樊哙都玩不过,又如何跟刘邦玩?
但现在的鸿门宴,正在向着战斗模式的方向转变,所以刘邦当机立断,决定离开这里。
项羽是个原始人
眼见饭局越来越凶险,刘邦就站了起来,假装上厕所,叫上樊哙,出来商量说:“如果咱们现在就跑,项羽他不乐意怎么办?”
樊哙说:“此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能逃回去就算咱们赢了,还顾及什么礼节?”
于是刘邦把张良叫过来,说:“情况危险,我走先,你断后……那什么,从鸿门到灞上,是四十里地的路程,我从小路逃回去,大概有二十里地。你先不要进去,估计我逃回营里之后,你再进去跟项羽打招呼。”
让领导先走,这就是刘邦的鲜明管理风格了。
留下张良一个人,应该是没有危险的,有线人项伯在,谅项羽拿张良也没办法。
然后刘邦独自上马,沿骊山下的小路一径狂奔,樊哙、夏侯婴、靳疆及纪信四人,各自手持刀剑盾牌,跟在刘邦的马屁股后面飞跑——不敢取回自己的马匹,生恐惊动项羽,到时候想走也走不了。估计刘邦已经逃回了大营,张良拿着礼物,这才进去辞谢。
张良说:“沛公不胜酒力,怕酒后失态,不敢当面辞谢。他让小臣张良,恭恭敬敬地奉上白璧一双,献给将军你。玉斗一双,献给亚父范增足下。”
项羽问:“咦,沛公现在在哪里?”
张良回答:“听说大王有意要责怪他,所以就一个人先回去了,估计现在已经回到了军中。”
项羽就没再做声,接过了礼物,放在自己的座位边上。其实他现在脑子很乱,他不是太明白范增为什么非逼他杀刘邦,也不明白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不习惯思考的人,一旦遇到利益冲突的事情,心里就会很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