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305章 辽津(第4/5页)

同样的,离开时也必须将行商许可证明与暂居证交还,同时按照货物数量完税——在市集那里交的是商税,运河关卡交的叫厘金,这里交的便是关税了。新唐体制下的商税繁多而正规,目前来讲,各种商税正在变成新政府巨大的财源。

这是出海的最后一道关卡了,来到这里,这位商主不免又带着几分忐忑。办证的小吏办完所有手续后,看了他一眼,忽然笑道:“这位老板这次到我们大唐来,赚的不少啊。”

老板这个称呼,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据传闻是张迈当日曾戏称地叫了赵赞一声“赵老板”,因此传扬开来,形成了风尚。

这位商主不知如何回答,只是赔笑,正想是否需要贿赂一番,那小吏又说:“下次还来不来?”他更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如果还有来的打算,我给你一张回执,下次再来记得将这回执带上。以商主这样的条件,积累来过三回又未作奸犯科、偷税漏税,就可以办理一张有效期长达十年的行商许可证了。甚至可以申请入籍,长居大唐了。”

这位商主听到这里,心头大动,他虽然怀着特殊任务而来,但这次的大唐之行委实让他大开眼界,所获良多,如果能够长期往来,那可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当即赶紧恳求小吏帮忙办理。

……

珍而重之地将那张回执放入怀中,这才将所有纳完税的货物押运入港口,两日前已有手下到港口支取了船只,港口又有水务人员为他们检查了船只——当然都是要收费的。

正要上船,一个机灵的小伙子凑上前来,问道:“这位老板,这两艘是您的海船?”

以一种间谍特有的心理,这位商主警惕地看了看这个小伙子,问道:“是又如何?”

那小伙子哈哈一笑,指着那两艘海船说:“开着这样两艘只能保证不漏水的破船,老板你也敢出海啊,佩服、佩服!”说着他就指着那两艘契丹海船数落了起来,句句针对了契丹海船的缺点,看样子对于船只的构造无比精通。

华夏的船只制造,到了隋唐时期进入到一个高峰,五代时期继承其工艺,但在大船制造上水平大幅度回落——毕竟整个国家都处于衰亡边缘,自然再也制造不出隋炀帝时期那种规格的巨型龙舟。但由于时代混乱,海盗多如牛毛,所以小型海船的制造在某些工艺上反而有所精进。

总体而言,如今北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不如东南的,纵向比较比隋唐退步,但不管如何,比起契丹那边来可还是高得多。辽国来的这两艘海船,其实还是从高丽转口的,当初出海时这位商主还有些自得,现在落到这个小伙子口里就变得一无是处。

这位辽国商主被他说得就要恼羞成怒时,小伙子忽然口风一转说:“老板啊,看你堆在这里的货物,就知道你买卖做的有多大!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么大的身家怎么可以坐这么破烂的海船,还是赶紧换一条吧!”

闹了好久,这位商主才晓得这小伙子是来卖船的!

……

当年赵赞征服了山东沿海,统合了北中国的海船制造群体,又从东南引入了不少能工巧匠,他依附张迈后,张迈对此十分重视,不但在政治资源上有所倾斜,为之提供了一些天策近十年来新开发的相关技术,又征调了大批的工匠,甚至还直接安排了数千人进入造船队伍,在天津和登州成立了两家造船厂。

这两家造船厂是公控私营,天津的船厂由符、李、高三家联合经营,山东的船厂就交给了赵家,虽有官府背景,但第一批的成品却是一批民用海船,而且许船厂出售套利。

如今海上贸易方兴未艾,无论天津还是登州都是人多船少,船只要造出来的那都是不愁卖的,而所有的利润又都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发到工匠们的头上去,所以两家船厂的工匠热情高涨,短短半年的时间就造出了一大批新船来,整个北中国地区多年来所积攒的造船梁木几乎为之一空。(注:好的海船造船木不是砍下来刨光就可以用,通常还需要经过浸泡晾晒等工艺,为时甚长。)而不但所有船只一下水就被开走,就连还在造的也被人高金订下了。

除了这两家官营的大船厂外,张迈又许民间自己造船,眼看生意红火,一些有点资产的能匠就在一些商家大户的资助下出来单干,倒也造出了一批船只来。但一来民间一时凑集的工匠毕竟不如官方的,二来小船厂信誉未著,精明的商人一时不肯信任,大海之上风波险恶,谁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冒险?所以大家伙宁可等待,也不愿乱买船,几家私营船厂的生意不免惨淡,所以才出了今日这种主动到港口来兜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