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上京会战(一)(第3/4页)
这就不只是战略撤退了,而同时还伴随着大规模的移民,可以想见,到时候东北将迎来一次大规模的开发!
耶律德光在与述律平一场激烈对抗之后,终于是勉强定下了这个方向,临潢府的汉民现在都已经东迁,就连述律平现在也已经前往东北,但以耶律颇德为代表的部分契丹高层毕竟还是不肯完全放弃临潢府,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他们就想夺回漠北!
直到现在,耶律德光终于在牛羊啃食草根中,看到临潢府不可避免的破败,就算这场战争真的能够取胜,这个地方也不可能作为中枢了。
“让耶律朔古,着手事情吧。”耶律德光对韩延徽说:“你也去了。”
上京城的攻防,已经用不着韩延徽了。
……
“临潢府的王气已坏!”
天策的大营之中,李膑对杨易道:“这一战不论胜败,契丹退入东北已成定局,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容他们退入东北!”
杨易神色有些沉重,如果按照高歌猛进的姿态,自然是不容契丹匹马退过金山(大兴安岭)以东。但是以双方眼下的军力对比而言,任何一方想要全歼对手都无异于痴人说梦!
关于上中下三策的战略抉择,杨易只与李膑讨论,在诸将面前,他只是将告诉他们执行层面的事情。
“关键不在于是否退入东北,”杨易说道:“关键在于,契丹是以什么姿态退入东北。”
诸将看着杨易,杨易则望着东南,说道:“元帅吟诵过一首诗,据说是中原一个叫李清照的大才女写的,我问过一些儒生,却没人知道那位才女是哪个朝代的,但那首诗写的可真好!”
杨易顿了顿,吟诵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今日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诸将听了这诗,心中无不赞叹,实际上在场好几个人不是第一次听到,当初李膑从张迈口中第一次听到这首诗时也忍不住惊诧无比:这样豪气冲天的诗句,真的是出自一个女子之手?
这时杨易道:“这首诗,当初是我们在西域形势危急时,元帅所吟,当时自然是感慨项羽之英豪。但现在攻守之势变了,我们变成了优势方,因此我又有别的感触。我在想,为什么当初项羽不过江东?又在想,就算项羽过了江东,他还能打回来么?
汉初的情况,和先现在不同,但项羽的情况,却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他不肯过江东去,有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性格,但同时也因为他的英雄胆魄,都已经被韩信的十面埋伏打没了!他到乌江之时,已经是穷途末路,就算过了江东,可以苟延残喘,却不会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因此,我们这次的决战,就是要像韩信的十面埋伏一样,将契丹的英雄气全部打灭!
我们这一战,虽然未必要灭了耶律德光,却要叫他从此再无翻身之日,叫契丹人就算能回到东北,也只是变成守着枯冢等死的僵尸!”
……
耶律德光说过一句话:杨易拖不起!
是的,虽然由于接收了大量的牛羊战利品,让杨易的军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受粮草不济的困扰,但这样的时间并不是能无限制延长的。漠北的牛羊终有吃完的一天,而且也不可能真的等到那一天。
张迈和杨易,都要设法削弱漠北,但这里头也有个临界点。过了这个临界点,后期张迈再收拾起烂摊子来就是一场大灾难。
不过有一句话耶律德光没说,那就是,他其实也拖不起。
上京的积蓄虽然丰富,但经过一个月前的大移民之后,所剩就有限了。要提供临潢府界内十几万军马的补给,耶律德光也不可能长久地耗下去——但这还不是耶律德光最忌惮的,他最忌惮的,是来自南方的威胁。
拖一拖杨易,打击一下他的先锋,让鹰扬军失去去年攻破漠北之后的锐气,这就是契丹人的如意算盘。但他们却绝不能无限制地等下去,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张迈就能统合好后方,率领兵马北上——如果等到那个时候,而石敬瑭又不能拖住张迈的后腿,那契丹可就完了。
因此在某个节骨眼上,双方其实正在产生一个微妙的默契,那是双方都觉得对自己最有利的决战时机。
而此刻,这个节骨眼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