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范质入洛(第4/5页)
中略则是退出临潢府,保有一个完整的东北以抗唐军。至于下略,那就是免于灭族罢了。
当初漠北新破,唐军气势如虹,韩延徽认为不如壮士断臂,耶律颇德虽然采纳了他的主张,作了最坏的打算,但族中反动声音极大,如耶律颇德等都认为应该坚持下去,以临潢府为前战地区与唐军一战,若能逼得唐军退去,临潢府就算已是不毛之地,但作为军区,仍然足以成为一个扼阻天策大唐的重要战略地。
……
天策七年四月,当张迈决定要北上敕勒川,当高行周的银枪白马刚刚抵达晋北,当杨易的大军刚刚离开胪驹河河畔时,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却走进了洛阳城。这个人就是范质。
他不是第一次来到这座当世最大的都会,却是第一次以天策大唐重臣的身份抵达。当初他和魏仁浦西奔时,没人知道他二人是谁,但现如今,他和魏仁浦的名字却随着天策大唐的不断成功而传遍天下士林。
现在的范质已不是当年的范质,他的过去已经没人在乎,他的学问也不是大家最关心的事,士林众人最关心的,是如果天策唐军问鼎天下,范文素将将有可能坐上文官第一人的位置——这个身份,才是整个洛阳重视他入洛的根本原因。
……
对于天策大唐派出来的使者,石晋朝廷内部的反应是不大一致的。
石敬瑭的反应比较冷淡,甚至比起契丹使者到访时更加冷淡,而亲契丹的桑维翰那边他并不打算和天策走得太近,不过冯道却非常热情,当然,当他与刘昫联合奏报时,石敬瑭仅仅是一句知道了,并让他处理接待事宜。
石敬瑭的原意,大概只是让冯道按照“惯例”行事,但冯道在这个模糊的指令下,却作出了让桑维翰准备参奏的行为——他竟以宰相之尊,协同司空刘昫、户部侍郎赵莹,率领一干文臣到洛阳西门迎候!
刘昫、赵莹都曾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都是有宰相资格的人,三人率领一众翰林、舍人以及门人弟子出城迎候,这可是极大的荣誉。
范质远远看见,忙翻身下马,对三相作揖道:“范质何德何能,敢劳诸位大驾!”
冯道含笑道:“文素虽入甘陇,然思民之所困,忧民之所忧,今春大兵之后有荒年,文素能以百姓为心,不拘国界行赈济之事,此先秦仁者之风也,秦地百姓,受惠者何止万千。只这一桩功业,就当得我等一迎。”
去年关中大战对关中的农业造成极大的破坏,天策政权竭尽全力,勉强保证境内生产重上正轨,免税减租令的推行更是普惠下民,虽不能做到人民面无菜色,但饥荒基本是可以避免的了。
但石晋朝廷却没有这么有力的施政措施,秦东州县,到今年春天就已开始有荒年迹象出现,长安附近州县受战争影响最大,已经出现农民、市民逃荒,这些年天策富强之名越来越昭着,灾民们便多是往西边逃,对此刘知远也不甚阻截,这个三月就有数万百姓过了国界。
天策政权虽在自身极困难中,范质还是奏请张迈设法赈济,张迈允许之后,天策就在边境诸州设立难民营,一来行赈济之事,二来统一管理也能避免灾民流窜,三来饥馑常会伴随瘟疫,将人控制起来也会避免为害地方,至于赈济的标准,就只能是用杂粮稀粥、保灾民不至于饿死而已,毕竟天策如今也没有太多的存粮。
然而能不计国界,存人性命,在儒家的标准中自是仁者之为,实堪赞叹了。
范质忙道:“此事文素只是建议,能采纳此议,是我主仁君之风,而能施行此事,则是我唐廷诸君的贤臣之能。范质不过适逢其会上书一奏罢了,就是范质不开口,以我主的仁义肯定也不会坐视不理。”
他说是这样说了,但却没有一个人接口去赞扬张迈——这次冯道等人出来,论名义是半私半公——公者范质是天策使者,他们以晋臣身份来迎接;私者范质是士林同道,他们以儒者身份来迎接。论动机也是半私半公——公者以唐入晋,他们要一窥唐士之学,至于私,那就是要见面套交情,为万一天策真统一了天下,他们好留条后路。
以这样的动机和名义,他们自然是不会去赞扬张迈,之所以把赈济之事说出来,不过是弄个由头,但夸奖一下范质没问题,赞扬张迈就做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