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三章 不在乎,老子谁都不在乎!(第2/4页)

不轻易延揽人,但只要确定对方稍有才华,那怕身份低微如自己,也果断出手,青年时代的李隆基能成为一代雄主,确有其过人之处啊!

这两句诗后,玉牌反面的右下角还雕有三个小字,正是李三郎本人的名字。

有了这个名字,这面玉牌就化身成了最好的名刺。

“相王府的门子都认识这种玉牌,有了他,见三公子就不是难事了。”

看过之后,唐成将玉牌收入袖中,张亮见他并没有就此外系在腰间,笑着点了点头。

话已说完,唐成出言辞行,张亮也没再留,跟着往亭外走去,“你既要回去,倒有一个消息需知会你一声。山南东道节度使马上就要换人了,金州刺史三年前由别驾升任上来时,正是由林白羽向吏部举荐的,所以说吴玉军他姐夫在金州刺史任上也干不长了,这事你要早做准备才是。”

这铺生意给唐成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此显现出来,有安国相王的金字招牌在,其消息收集能力自不待言。

只可惜唐成分享到的第一个情报就是坏消息,太子兵变引发的大唐官场震荡已经酝酿成形,而对于金州,对于唐成来说,这次震荡带来的直接冲击就是孙使君即将去职。

“这消息知道的人多不多?”唐成略一沉吟后跟着问道:“新接任的观察使是谁?金州刺史又会是谁?”

“这也不过是前几天的事情,长安不好说,至少在山南东道,即便等你赶回去,能有门子探知这个消息的也不会超过十人。”张亮的话语虽淡,但这淡淡的腔调里却带有一种别样的味道,权利的味道!

“陛下圣心默定的新任观察使人选是工部侍郎于东军,至于金州刺史会由谁接任……”张亮哑然一笑,“大明宫里还议论不到这事儿。”

闻言,唐成点点头,金州刺史的官儿终究还是太小,轮不着天子来操心,“工部侍郎?于东军是个什么样人物?他又是那方的?”

“他那方都不是,也就是说除了皇帝之外谁都不认的。他是从工部一步步干起来的,没放过外任,人有些迂阔,但架桥修路倒是把好手儿。”张亮看了看唐成,“不过这也是陛下选中他的最重要原因。”

居然还是个技术型官员,不过张亮后面那句话却让他不解,“嗯?”

听了张亮随后的解释唐成才明白过来,于东军到山南东道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修路,修一条从房州通往本道首府的道路。

当今天子李显第一次当皇帝刚刚两个月就被老娘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京城长达十四年之久,安置他的地方正好就是紧邻金州的房州。这李显当皇帝虽然庸碌,但实实在在是个顾念旧情的人,八年前当他被垂垂老矣的母皇重新召回京城复立太子后,就有意为房州做些好事。

最终,他选择了修路,在山大林密的房州住了十四年,李显太知道当地百姓出行的艰难了。

修一条从房州通往道城的大路,这不仅能惠及到最大多数的房州百姓,更是利在子孙的好事儿,就连乡里的土老财们发家之后最喜欢做的善举也是铺路架桥,遑论李显还是天子之尊,而且这件事情本身于朝廷来说也有好处。

虽然几年前就有了这想法,但因李显那时还是太子,还无力推动这样的大工程,及至他登基这两年,却又忙于稳定朝堂,加之登基之初杂事太大因也就迁延了下来。

此番趁着山南东道节度使换人之际,早已等得不耐的李显顺势推动了此事,素来少有主见的他拒绝了包括韦后在内所有人的提议,一力认定其实并不适合主持方面政务的于东军接任观察使,目的就在于了结多年夙愿。

唐成静听张亮介绍这些背景时,金州的三潭印月在他脑子里一闪而过,不过现在的他却没心思却想这个,“此次官员调整要落到实处还有多长时间?”

“落到实处?”张亮愣了一下才明白意思,“你这说法倒别致!一个月吧,当日冲出宫城逃走的李重俊已是穷途末路,朝廷总要料理了这件事情之后才会进行官员调整,这是题中应有之意,算算时间,一个月该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