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四卷 麒麟高卧声自远 第八七章 多事之秋(第3/6页)

王通和崔善福催马上前,距离言庆十数步之远停下。

“李郡王,您这又是何苦?”

崔善福苦笑道:“如此一来,秦王定会向长安奏报,弹劾于你,到时候……”

李言庆的目光略显几分柔和之色。

“崔大兄,邕王是我爹!”

只这一句话,足以堵住崔善福所有的话语。

天地君亲师,谁又能说李言庆为父报仇,做的错了?要怪,就只能怪李世民自己。明知道有李言庆这个关系,还要保尉迟恭……这明显就是要把李言庆推到对立面,未免得不偿失。

王通则神色复杂,凝视李言庆。

他千算万算,惟独没有算到李言庆会如此烈性。在明知功高震主的状况下,还敢如此嚣张跋扈。王通原本以为,李言庆归唐之后,会相对低调一些。毕竟长安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理应韬光养晦才是……等事情平息一段时间后,再设法修补关系,把李言庆拉拢过来。

想必李言庆也是个聪明人,也能够分得出轻重。

按照王通的想法:利字当头,再大的仇恨也能化解……史书上这一类的事情,可是多如牛毛。

王通想的不错!

曹操能不计杀子之仇,而接受贾诩张绣,成就曹魏基业;刘玄德却因为兄弟之情,执意与孙吴反目,造成夷陵之败。

可他却疏忽了一件事,有些时候,有些人做有些事情,无需计较得失。

他幽居龙门山十载,闭门苦读,学识的确是大有长进。只是有些时候,不免还带着些书生气……套用句成语:纸上谈兵。

“下官王通,见过河南王。”

王通开口,拱手见礼。

李言庆眼睛一眯,半晌后微微一笑,略欠身,“王先生,一别十五载,尚安好否?”

王通说:“劳王上挂念,王通尚可……王上,通欲取回敬德尸首,不知可否?王上之仇以报,想必不会再为难敬德的尸身吧。”

李言庆沉吟片刻,突然长叹一口气。

“今杀敬德,实非我愿。

然杀父之仇,孤不能不报……不过人死百了,孤亦不愿追究下去。孤累了,王先生自便。”

说完,他下令收兵回营,再也没有看尉迟恭尸首一眼。

这时候,已过二更。

李言庆与崔善福一拱手,催马在众人簇拥下,扬长而去。

人已经杀了……杀了就杀了吧!有甚个长吁短叹?套用一句比较庸俗的话:该死屌朝上,不死屌晃荡。哪怕是那李世民,又能耐我何?不过,看这状况,李言庆知道,事情并未结束。

※※※

李言庆为父报仇,于王世充投降的第二天晚上,诛杀秦王府大将尉迟敬德!

天一亮,洛阳大街小巷就开始流传这样的一个消息。同时,也传达给洛阳人一个信息,那就是李言庆,抵达洛阳。

言庆是李唐宗室,更被封为河南王。

换句话说,洛阳日后将会成为他的封地,按照隋朝旧制,亲王封邑万户,实封八百户;郡王封邑五千户,实封六百户。不过这个封邑里面的‘户’,已不是战国时期李狸变法时设定的一户五丁计算,而是以一户三丁来计算。其中,三分之一,需输于朝廷……

李言庆如今,其实就是洛阳名义上的所有者。

哪怕李世民身为亲王,比李言庆高出一个品秩,却只能被算作客人。洛阳的主人,是李言庆!

洛阳人,从仁寿四年开始,就把李言庆当成了自己人。

在他们看来,言庆二十二岁的年纪中,最重要六年就是在洛阳渡过。他在洛阳成名,在洛阳求学,在洛阳击鞠招亲,在洛阳拜师学艺……如果这样还不能算作是洛阳人的话,还有什么能算得上?

巩县?

那不过是李言庆落脚的地方。

荥阳……其实和李言庆没有半点关系。要知道,言庆是宗室,他的祖籍理应被算到陇右,而非荥阳。

也正是这个原因,洛阳人对李言庆的接受程度,远远大于对李世民的欢迎。

按照李世民本来的计划,王世充十二月二十九日献城投降,他会在十二月三十日,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宣布洛阳的交接。到时候,他将亲自登上端门,检阅自建国门入城的李唐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