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乱起萧墙 三八、趁边乱太子私调兵 察秋毫皇上施君威(第3/4页)
此刻,康熙皇上正和方苞在下棋呢,听说太子他们递牌子请见,方苞就要起身。康熙笑了一下说:
“方苞,朕还没动呢,你忙什么呢。李德全,你去告诉太子他门,且在松鹤轩那里候着,朕待会儿再去。方苞,坐下,坐下。朕正有事要听听你的看法呢。”
方苞不知康熙要说什么,惶惶不安地坐下说:“请圣上训示。”
康熙沉思着说:“嗯——这件事,朕思谋很久了,一直不敢说出来,因为话一出口,就泼水难收了。现在,朕不能不说了。方先生,如果今日有人要搞陈桥兵变,你以为他成功的把握有几分呢?”
方苞吓了一跳:“圣上为何这样说,焉有此事,焉有此理,又焉有此情呢?”
康熙明白方苞的顾虑,宽容地一笑说:
“嗬……方先生,你不必吃惊,此事确有无疑。有人已从古北口调来了一万五千精锐骑兵,驻在京西的锐健营,又不经兵部,私自铸造了十门红衣大炮。他们已经磨尖了牙齿,要来咬朕了。方先生,这事儿能小看吗?”
方苞想了一下说:“陛下适才所言之形势,臣万万没有想到。但据臣愚见,别说他们才一万五千人,就是十五万、五十万,也是徒劳!因为当前的情形,与柴世宗的时候大不一样了。赵匡胤是在掏空了朝中兵力之后才敢下手的。可如今,天下兵权操在圣君之手,只要圣上一声令下,叛兵便会立即土崩瓦解。”
康熙点了点头:“好,方先生果然见高识远。可有人却利令智昏,偏要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朕又有什么办法。更何况,这人还是朕的亲骨肉!”
方苞一听这话,马上就明白了,皇上指的是太子。此事,既关乎国家社稷,又是皇上的家务。他不敢多说,可又不能不说:
“皇上,请恕臣直言。既有这种事,就要当机立断,早做处置,免得事变一旦发生,不得不动用国法。到那时,皇上虽然仁慈,恐怕也难为两全了。”
康熙痛心疾首:“唉!朕现在为难的,也正是这事啊。这几年,他要罢谁的官,朕就替他罢,他要升谁的职,朕也替他升。可是,如今他想要朕的命,难道朕还能拱手相送吗?好了,这事今天先说到这儿,容朕再想一下,看一看。走,咱们会会他们去。”
康熙皇上带着方苞来到松鹤轩时,太子、张廷玉和马齐都吃了一惊。康熙此行太反常了。一来,天下着大雨,皇上完全可以召他们前去,而不必自己冒雨来就臣子;二嘛,康熙就是来了,也不过是一般的议事,并非朝廷大典,可是皇上却不穿日常便装,而是整整齐齐地穿了一身正式临朝的龙袍。所以,他们几个一见这阵势,都不由得心中打鼓。太子连忙率先跪下,行礼请安,然后,把刚才在上书房里仪的事情奏报一遍,请旨处理。
康熙听完胤礽的奏报,微微一笑,和颜悦色地开口了:“哦,这件事你们未免看得太重了。蒙古阿拉布坦起兵侵犯西藏,无非是想炫耀一下武力。藏王要求派天兵援助,也不过是想提前做个准备。如果我天朝大军闻惊即出,胜了,不足以显示天威,万一遭到挫折,反会被人耻笑,朕看,不必小题大做,派一员上将,到甘陕一带阅军,大张声势,把阿拉布坦吓走就行了。”
胤礽听到这里,知道自己再要求带兵出征是绝对没有希望了,便说:“儿臣保举托合齐率兵出征,不知可否?请父皇圣裁。”
康熙的脸忽然拉长了:“什么,派托合齐去?他私自带兵从古北口闯到京师,朕正要查问你呢。你为什么还要派他?”
胤礽连忙跪下回奏:“回皇阿玛,古北口驻军来京,是正常调防,求父皇圣鉴。”
康熙勃然变色:“好哇,你的嘴可真甜哪!还知道让朕‘圣鉴’?你以为在下边干了些什么,朕不知道吗?”
太子慌神了:“皇阿玛,儿臣一向遵从圣训,认真办事,并没有……”
胤礽还要辩白,康熙怒喝一声:“住口!你还要强词夺理吗?告诉你,朕虽年老,却是明察秋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干了什么,自己心里清楚,朕也清楚。你放明白点,不要以为朕是可以随意欺哄的。”康熙说完,袍袖一甩,转身就走。太子和几位上书房大臣,不奉旨意,谁也不敢动地方,一个个呆在那里,望着外边的大雨出神。胤礽自感不妙,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心神慌乱,手足麻木,却又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