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选 举(上)(第13/14页)

时务,而以谈论代口问。学倍秀才,辞策同之,谈论贯通,究识成败,谓之宏才举。国子监举人,亦准前例。案唐世议革贡举者,所言不外两端:一冀稍近于乡举里选,一则欲去明经之固陋、进士之浮华,而代之以较有用之学而已。《通典》: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今吏部取人,独举其言辞、刀笔,而不详才行。或授职数年,然后罪彰。虽刑戮继及,而人已弊矣。如之何?”对曰:“昔两汉取人,必本于乡闾之选。今每岁选集,动逾数千,厚貌饰辞,何可知也?选曹但校其阶品而已,若抡才辨行,未见其术。”上由是将依汉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议行封建,事乃寝。使封建之事而成,太宗必且令诸邦君,各择其国之士矣,可见时人于乡举里选乡往之深。人之才德,吏部诚无由知之,而不知吏部之专,本由乡举里选之敝。帖经墨义,诗赋杂文,诚无用矣,然能钞略备策对者,相去又几何?此在今日,人人知之,在当时,固难责人以共谕也。

科举之法敝矣,然谓当时仕途之混浊,即由科举致之,则又不可。何者?科举而外,封爵、亲戚、资荫、勋庸、技术、胥吏,其途正多也。显庆初,黄门侍郎刘祥道言:“每年入流,数过千四百人,经学、杂流、时务,比杂色三分不居其一。”开元中,国子祭酒杨玚亦言:“诸色出身,每岁向二千余人,方诸明经、进士,多十余倍。”即赵匡亦谓“举人大率二十人中方取一人,而杂色之流,广通其路,此一彼十,此百彼千”也。且唐制登第未即释褐,《通考·选举考·辟召门》引吕东莱说,谓:“唐进士登第者尚未释褐,或为人论荐,或再应皆中,或藩方辟举,然后释褐。”《十七史商榷》有一条,以韩愈、李商隐事证之,颇详。即释褐亦不过得八九品官。秀才甲第正八品上,乙第正八品下,丙第从八品上,丁第从八品下。明经甲第从八品下,乙第正九品上,丙第正九品下,丁第从九品下。进士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见《新志》。《通典》云:自武德已来,明经惟丁第,进士惟乙科,见上。则其取之者虽非,而任之者犹未甚重也。

《新书·钟传传》曰:广明后州县不乡贡,惟传岁荐士,行乡饮酒礼,率官属临观,资以装赍,故士不远千里走传府。案唐登科之记,讫于天祐四年(907年),则谓广明后州县不乡贡者实非,特南方诸州,有时如此耳。五代之世,贡举不废。其见于薛《史·本纪》者: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六月,复置明法科,同《开元礼》。末帝清泰二年九月,礼部贡院奏进士请夜试,童子依旧表荐,重置明算、道举。晋高祖天福五年四月,礼部侍郎张允奏请废明经、童子科,从之。因诏宏词、拔萃、明算、道举、百篇等科并停之。亦见《选举志》。少帝开运元年八月,诏复置明经、童子二科。亦见《选举志》。周世宗显德二年五月,礼部侍郎窦仪奏请废童子、明经二科及条贯考试次第,从之。五年八月,兵部尚书张昭上疏,望准唐朝故事置制举。帝览而善之。因命昭具制举合行事件,条奏以闻。十月,诏悬制科。凡三:其一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其二曰经学优深,可为师法科;其三曰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诏。《通考》载五代登科记总目,自梁开平二年(908年),迄周显德六年(959年)。《按》云:“五代五十二年,惟梁与晋各停贡举者二年,梁乾化四年(914年)、贞明七年(921年)。晋天福四年(939年)、五年(940年)。则降敕以举子学业未精之故。朝代更易,干戈扰攘之岁,贡举未尝废也。然每岁所取进士,其多者仅及唐盛时之半,而晋、汉以来,明经、诸科中选者,动以百计。盖帖书、墨义,承平之时,士鄙其学而不习,国家亦贱其科而不取,丧乱以来,文学废坠,举笔能文者罕见,国家亦姑以是为士子进取之涂,故其所取,反数倍于盛唐之时也。”案谓五季丧乱,而能举笔为文者罕见,恐未合实际。特唐时为进士者,多贵游若鹜声华之士,此辈至此时,未必藉科目以自见,而业明经及诸科者,则犹以是为进取之途而已。此亦可见唐、五代之世,科举所取,尚未甚下逮于平民也。《通考》又云:开元时,以礼部侍郎专知贡举。其后或以他官领。多用中书舍人及诸司四品清资官。五代时,或以兵部尚书,或以户部侍郎、刑部侍郎为之,不专主于礼侍矣。又云: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敕今年新及第进士,令翰林院覆试。今后礼部所试,委中书、门下子细详覆奏闻。周世宗显德二年(952年),尚书礼部侍郎知贡举窦仪奏乞依唐穆宗时,考试及第进士,先具姓名、杂文申送中书,请奏覆讫,下当司,与诸科一齐放榜。此五代时贡举之大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