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唐初武功(六)(第4/4页)
诸国在武德、贞观、永徽中,多通朝贡,后亦时来,其文化多受诸印度。惟盘盘兼有佛、道士祠;官,在外曰那延,犹中国刺史也;投和,官有朝请、将军、功曹、主簿、赞理、赞府,分领国事。分州、郡、县三等。州有参军,郡有金威将军,县有城、有局,长官得选僚属自助;犹是中国之遗制。诃陵旁小国二十八,莫不臣服,实为海南盛国。《唐书》传其轶事曰:上元间,国人推女子为王,号悉莫。威令整肃,道不举遗。大食君闻之,赍金一囊置其郊。行者辄避。如是三载。太子过,以足躏金。悉莫怒,将斩之。群臣固请。悉莫曰:“而罪实本于足,可断趾。”群臣复为请。乃斩趾以徇。大食闻而畏之,不敢加兵。观此传说,隐见大食贾胡,在南海中卓有势力。诃陵有文字,知星历,傥亦受诸大食者欤?
印度与中国,久有往还,然皆商贾及传法求法之僧人。《梁书》虽载其王屈多于天监初遣使来献,见《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四节。其究为贾胡,抑真信使,犹未可知也。至唐世,乃确有国交焉。《唐书·中天竺传》曰:隋炀帝时,遣裴矩通西域诸国,独天竺、拂菻不至为恨。武德中,国大乱。王尸罗逸多勒兵战,无前。四天竺皆臣之。会唐浮屠玄奘至其国。尸罗逸多召见,曰:“而国有圣人出,作《秦王破陈乐》,试为我言其人。”玄奘粗言:“太宗神武,平祸乱,四夷宾伏状。”王喜,曰:“我当东面朝之。”贞观十五年(641年),自称摩伽陀王,遣使者上书。帝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慰抚。尸罗逸多惊问国人:“自古亦有摩诃震旦使者至吾国乎?”皆曰:“无有。”乃出迎。膜拜受诏书,戴之顶。复遣使者随入朝。诏卫尉丞李义表报之。尸罗逸多复献火珠郁金菩提树。二十二年(648年),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以蒋师仁为副。未至,尸罗逸多死,国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旧书·太宗纪》: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右卫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通鉴》云:击帝那伏帝王阿罗那顺,大破之。新旧《书·天竺传》皆但作那伏帝。发兵拒玄策。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没。遂剽诸国贡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旧书》云:玄策走至吐蕃,发精锐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部分进战荼镈和罗城。三日,破之。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陈。师仁擒之。余众奉王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拜上地图,请老子像。《旧书》云:因请老子像及《道德经》。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旧书·本纪》云:吐蕃赞普击破中天竺国,遣使献捷。
唐世兵威能伸于印度者,吐蕃之宾服实为之。《唐书》:羁属吐蕃者,有泥婆罗,今廓尔喀。有悉立,当吐蕃西南。有章求拔。或曰章揭拔。本西羌种,在悉立西南四山中。后徙山西,与东天竺接。皆尝通贡使,而章求拔当唐讨天竺时,亦尝发兵来赴云。此皆今印、藏间之国也。此外通朝贡者,又有摩揭陀、那揭、乌荼、《唐书》云:一曰乌仗那,亦曰乌苌。《西域记》乌仗那、乌荼各为一国。罽宾,及师子国,锡兰。亦皆在五印之域。名蔑,其人短小,兄弟共妻,妇总发为角,以辨夫之多少,亦一妻多夫之族,分布于印度地方者也。《唐书》又云:赡博,或曰赡婆。北距兢伽河。恒河。显庆中,与婆岸、千支弗、舍跋若、磨腊四国并遣使者入朝。千支当夺弗字。在西南海中,本南天竺属国。亦曰半支跋,若唐言五山也。北距多摩苌。又云:多摩苌,东距婆凤,西多隆,南千支弗,北诃陵。显庆中贡方物。伯希和云:此诃陵非在今爪哇岛之诃陵,而为《西域记》之羯 伽。《册府元龟》载显庆三年(658年),千私弗、舍利君、摩腊并遣使贡献,云三国并属南天竺。舍利君即舍跋若,其国难考。千支弗者,干支弗之讹,乃Kancipura建志补罗。之省译,即今之Conjeveram摩刺即贾耽《入四夷路》之没来,《西域记》之秣罗矩吒,固皆在南印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