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第2/2页)

既然本书的写作并非专供学界方家的探讨,而是服务于对历史感兴趣的任何读者,书中便没有附加脚注。但考虑到部分研究这段历史的学生兴许会在翻阅之余,对于文中的判断和立论的背景稍感好奇,我先在文末附上了一份总体说明,解释了本书主要依据的史料和已出版的著作,接着对每一章涉及的主要文献作了简要注解,任何与大众观点抵牾的新见解,其后都列有专门的论据介绍。

我的档案踏勘工作得到了资金支持,包括一笔富布莱特助研奖学金和两份来自约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会的津贴。我曾觍颜得到众多图书馆员、馆长、档案保管人的鼎力相助,他们来自英格兰、欧洲大陆本土或美利坚,此处恕不一一。对于我和我的学生,西曼卡斯综合档案馆(Archivo General de Simancas)的里卡多·马达莱诺博士(Dr. Ricardo Magdaleno)及工作人员帮助良多,本人铭谢在心,一刻不能淡忘,一并需要致谢的还有路易斯·B·赖特博士(Dr. Louis B. Wright)和华盛顿特区富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的其他工作人员,感谢你们的理解与合作。受益于海军中将 J. T. 菲尔斯特纳(J. T. Furstner)的热忱鼓励,以及荷兰海军史专家、莱顿大学教授 T. H. 米洛(T. H. Milo)的专业辅助,我在荷兰的短暂停留得到了远远超乎事先设想的收获。我的朋友艾达(Ida)和利奥·格肖伊(Leo Gershoy)阅读了大部分手稿,并给出了颇为有益的建议,爱德华·麦克(Edward Mack)仔细阅读了每一行内容,此前三十年,他正是这样不辞辛劳地几乎读遍了我的所有作品。查尔斯·H.卡特(Charles H. Carter)先生同样巨细无遗地审阅了全部书稿,还帮我制作了索引。我要感谢美国海岸和土地测量局潮汐和洋流研究处提供的潮汐表,还有我的同事哥伦比亚大学天文系教授扬·施尔特(Jan Schilt)以及海顿天文馆的休·赖斯博士(Dr. Hugh Rice),后者为我解答了有关英吉利海峡上的暴雨和汐流等方面的疑问。在研究和写作的每一个阶段,我都理所当然地受益于妻子的全心参与,因而对笔者而言,正如往常一样,本书有几分属于我,就有几分属于她。


① 随着法国于 1940 年 6 月沦陷,纳粹德国基本占领了欧洲大陆本土,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将是入侵英国。
② 马汉(A. T. Mahan,1840—1914),美国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生前曾任海军学院院长,强调“制海权”,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军战略》等著作曾引起较大的时代反响。
③ 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 1890—1970),英国历史学家、海军史专家,同时是一位小说家,他曾长期在格林威治的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任教。
④ 伯纳德·德沃托(Bernard DeVoto, 1897—1955),美国历史学家、作家,研究方向为美国西部史。20 世纪 20 年代,马丁利与德沃托都曾在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供职。
⑤ 拍摄于 1951 年的同名电影在我国旧译为《蛮山血战》或《横渡野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