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卷贰 第十七章 抗日援朝:明朝国力的拐点(第3/6页)

如无意外,日军将在这一天准时全员撤离朝鲜。

但是,因为数万人的撤退工作难度远远超出了原本的想象,所以一直拖延到了十一月的上旬,才算完全准备完毕。

虽说晚了点,但好歹都是太太平平的,也没什么意外。

当年十一月十五日,固城的立花宗茂、南海的宗义智、泗川的岛津义弘,在南海岛边上的昌善岛会合,按照之前的计划,他们三股部队将和从顺天赶来的小西行长部一起撤退,但是后者依然没有到场。

就在大家翘首盼望的时候,来了个送信的,他告诉岛津义弘等人,小西行长可能来不了了,因为现在他已在海上被陈璘、邓子龙以及李舜臣三人的军队团团围住,陷入了一片苦战之中,同时遭到同一命运的,还有大村喜前、五岛玄雅、有马晴信以及松浦镇信。

这是联军最后的奋战了。

自从泗川战败,联军在短时间内已经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陆地军事行动,基本上就只能干瞪着眼,看着几万日本人带着战利品安然回国。

这种尴尬的局面因为三个人而被改变——陈璘、邓子龙、李舜臣。

既然无法从陆地上堵你们,那么就在海上歼灭;既然无法全部消灭你们,那么就把最重要的那个人给干掉。

这最重要的人,特指两次侵朝第一军团总司令、日本侵朝战场总指挥小西行长。

十一月十五日,明、朝联军在小西行长撤退的必经之路,顺天至巨济岛的航路要冲——露梁海峡埋伏了六百余艘战舰,并且毫无悬念地将其包围。

得知情况后的其他在朝大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放任不管看着行长被人打死,还是冒着自己被打死的危险前去救援?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放任行长成为朝鲜的露水,那将成为日本永远的瑕疵。

岛津义弘率先打破了沉默。

接着,立花宗茂二话没说当即表示赞同。

然后,剩下的大名也纷纷响应,愿意一同出战救出小西行长。

十七日,他们准备了战船五百艘,向着顺天出港救援。当天夜里,义弘在船上召开了军事会议。

十八日凌晨四点左右,船队出现在了露梁海峡。日本舰队的先头,便是高举十字旗的岛津义弘旗舰,随后紧紧跟着十余艘战船。

“我作为先锋在前,诸位也千万不要落后了!”

将海战常识完全打破的义弘,摆出了决一死战的架势。

但是朝鲜水军却以逸待劳,早已静候在海峡南面南海岛西面的入江观音浦,而明军则在海峡的北面,独岛(日本方面称竹岛)附近埋伏了起来,当日军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立刻从左右两翼冲杀了过来。

一时间海峡炮声大作。数百敌船解缆悬帆,向他们冲了过来,并且在船上发射了弓箭鸟枪还有大炮。

联军超过一千艘的战船蜂拥而出,将日军团团围住,并且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陷入包围的日军面对装备在明军船上射程可达数百米的大炮,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不过却并没有因此而混乱。

这是岛津义弘早就料到的事情。

他非常冷静地下令继续前行,完全不顾那些炮弹。

当然,他不管别人并不意味着别人也不管他,明朝海军副将邓子龙一眼就看到了岛津义弘旗舰上那高高悬挂起来的丸十字,挥舞着战刀指挥着手下勇猛地冲了过来。

邓子龙手下的这三千兵,大多是浙江人,跟随他从浙江前来此地,这是一支老牌精锐,同样也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俞家军。

创建人是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将领俞大猷。

既然被堵上了,继续埋头赶路做鸵鸟那实在有些不太合适,于是,萨摩人开始发起了疯狂的突击。

明军一下子没能扛住,在萨摩人的一阵炮火下,邓子龙所在的舰船开始着火。

危急时刻,属下劝说他暂时后退,然而年近七十的老将军毅然拒绝,并且掷地有声地表示道:“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

最终老将军在熊熊燃烧的船上,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一生。

打死邓子龙之后,岛津义弘再次下达了继续前行的命令,但是没走几步,陈璘和李舜臣出现了,前者是迎面扑上,后者则从侧面袭来。

南陈北李一露面,便二话不说地发动了攻击,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是最后一次歼灭日军的机会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