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卷贰 第二章 最后的遣唐使(第2/7页)

“武能扛枪”这四个字不是随便说说的,菅原道真确实精通各种武艺,尤其是弓道,据说可以百步穿杨,并且箭无虚发。

当年正月十六,道真出生以来第一次离开平安京,怀着满腔效仿圣贤亲民爱民的期待,抵达了赴任地点讃岐国。

尽管在来之前,他也做过一些口头及书面调研,知道这位于四国岛的讃岐国并不富裕,以后的日子肯定不如在京城那么好过了。然而即便是已经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但当自己亲眼目睹了讃岐的贫穷景象时,这位新上任的讃岐守仍然被彻底地震惊了。

讃岐太穷了,真的太穷了,和平安京一比那简直就是非洲贫民窟和纽约曼哈顿之间的差别。

“讃岐的人们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住在破烂不堪的房屋之中,宛若乞丐一般。

“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四处逃荒,过着凄惨不堪的日子。”

在自己的日记小本本里,菅原道真如此写道。

当然,作为一名朝廷钦派的地方长官,光是发现问题然后再在小本子里记上两笔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要做的,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将问题彻底解决。

关于前者,菅原道真一开始认为是老百姓太懒,素质太低——国家都发给你们土地了,你们却不耕种,还逃荒,真乃朽木刁民是也。

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因为讃岐国的老百姓虽然穷,可并不刁,相反还相当胆小,相当本分,相当善良。

“在讃岐,贫穷的人小心翼翼地不敢招惹富人,但彼此之间却一直相互帮助着,哪怕是家徒四壁者,常常也会向比自己更穷的无家可归者伸出援手。”

在《早春词》中,道真这样描述着自己的子民。

其实当时并非讃岐一国是这样,基本上全日本都是如此。老百姓普遍淳朴本分,但很穷,全国都很穷,就连首都平安京,城外头也常常能看到饿殍倒卧——他们都是抛弃了自家土地来京逃难的农民。

所以菅原道真开始反思,既然老百姓勤劳勇敢善良淳朴,国家又发给了他们田地,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肯去种?如果种了这地,不就不用受穷了吗?百姓不穷,国家岂不是也能富裕了?

抱着这样的疑问,他身体力行地来到了民间,随便找到了一个正准备去外乡逃难的人,然后拉着他坐下,说要谈谈。

这位微服私访的讃岐守大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

那个穿着一身破烂的人用看外星人的眼神瞅了瞅穿戴整齐的道真:“在家也是饿死,还不如出去碰碰运气。”

道真很莫名:“你不种地当然要饿死……”

“就是种了地所以才会饿死!”还不等道真说完,那人便一口打断了他的话。

这个惊悚的逻辑让菅原道真感到震惊:“为什么?”

“因为要交税,要服徭役啊。”那难民苦笑了一下,“一块地的收成每年有多有少,可朝廷的税赋却是年年固定的,哪怕是颗粒无收,也得给官府缴粮;而徭役就更别提了,就算是农忙,说要你去服役你就得去,田里的活只能交给老人和女人。先生,你来告诉我,这样一来,纵然是有土地能种粮,可又有什么活路?”

这一天晚上,讃岐守菅原道真失眠了。

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导致贫穷的并非农民本身,而是朝廷,更是制度。

数百年来,日本为了繁荣强盛,事无巨细都一直在模仿着大唐,然而恰恰就是从大唐山寨来的这套租庸调制度,反却导致了今日日本的贫穷,农民的离乡。

进一步说,正因为一味地跟风大唐,疯狂模仿甚至到了无视自己国情的地步,才会使得整个日本国都无法有效地进行自我发展。

吉备真备那一代所提出的疑问,在菅原道真这一代得出了答案。

解决的方法他也很快想好了,那就是把这套从大唐照搬来的律令给废了,然后换上一套适合日本人自己的制度。

这招听起来相当不错,既伟大又靠谱,只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此时的这位菅原大人撑死也不过算是个封疆小吏,人微权轻,他凭什么去参与这改变国家体制的大活动?

对此,道真也有方案,那就是通过努力当上中央大员,等权倾天下之后再搞一场举世无双的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