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八十三章 退避三舍(第3/4页)

先轸说完,看看狐偃:“舅舅,我说得对吗?”

“哈哈,看来,我可以退休了。”狐偃笑道。

成得臣得到了宛春副使的回报,说是晋国人全盘接受了和平协议,恢复卫国和曹国国君的地位。不过,宛春被晋国人留下叙旧了。

成得臣高兴啊,这个功劳算是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比楚成王无条件撤军那不是合算了上百倍?他立即派斗勃前往申,向楚成王汇报这一巨大成就。

“真的?”楚成王当场表示质疑。

三天之后,斗勃回来了,随身带着两份国书。

“大王让我给你的。”斗勃把那两份国书给了成得臣,斗勃自己也没有看过。

成得臣接过那两份国书,拆开来看,看完之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令尹,国书上说什么?”斗勃觉得有点不对劲,忙问。

成得臣没有说话,把那两份国书递给了斗勃。斗勃一看,也是脸色大变。

原来,那两份国书来自卫国和曹国,两国国君在国书里表示:跟着楚国混,越混越没劲,从此之后,一刀两断。

得,辛辛苦苦保全了这两个国家,可是人家成了晋国人的跟班了。

“奶奶的,晋国人,老子忽悠不过你们,咱们真刀真枪战场上见。”成得臣被彻底激怒了。

第二天,围攻睢阳的楚军拔寨而起,北上曹国挑战晋国。

【退避三舍】

三月二十九日,楚军抵达曹国,晋楚两军在历史上首次对垒。

第二次南北战争,如果算上当年齐桓公伐楚,这是第二次南北战争;如果以战争的实际发生为标准,这就是第一次南北战争。

面对咄咄逼人的楚军,晋军怎样?

晋军撤了。

晋国人害怕了?晋国人又出诡计了?

都不是,晋国人出成语了。

前敌军事会议。

“各位,晋楚大战在所难免,有何建议?”元帅先轸发话。

别人没有说话,这一次狐偃抢着说话了。

“先别说怎样战斗,退九十里再说。”狐偃的话一出来,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为什么要撤退?“各位,当初主公在楚国的时候,曾经答应楚王,两国若开战,晋军退避三舍。国君的话,要讲信用。”

大家不以为然,什么时候的事情了,还管那些干啥?

“对面又不是楚王,何必要退呢?况且,楚军远程来袭,已经很疲惫,我们完全可以在这里击败他们。”中军佐郤溱说道。基本上,他代表了大家的意见。

“打仗,关键在于理的曲直,有理的一方士气高昂,无理的一方士气低落。当年受了楚国的恩惠,我们应该退避三舍报答他们。如果他们也退,我们并没有损失;如果他们追上来,那就是他们无理了。何况,楚军一向精悍,如今算不上疲惫,再拖他们九十里,我们更有把握。”狐偃坚持道。

先轸有点拿不定主意了,看看大家,再看看晋文公。看到晋文公的眼神的时候,先轸下了决心,他一拍桌子,下令:“撤,后撤九十里。”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来自这里。

成得臣似乎永远搞不懂晋国人想干什么,他觉得那是一帮火星人。

三月三十日,成得臣派斗勃去下战书,不多久斗勃回来了,告诉他:“令尹,晋国人不见了。”

“什么?”成得臣听了一愣,晋国人逃跑了?

到晚上,哨探来报,说是晋国人一口气退了九十里,一直从曹国退到了卫国的城濮(今河南省范县西南)。

“他们为什么要退?”成得臣问。

“说是当初在楚国的时候,晋侯答应了大王要退避三舍。”

成得臣想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不过自己从来没有把晋文公当初的话当回事。

“嗯,他们怕了,为逃跑找个借口而已。我说过,晋国人只会忽悠。”成得臣打死也不会相信,晋国人这个时候竟然会守信用。

“我看,既然他们退了,咱们也不要追了。大家撤军,也不伤和气。”斗勃的意思,楚军到此为止算了。

“追。”成得臣没有理会斗勃,他现在的信心更足了。

成得臣不知道,晋国人忽悠你的目的就是要打你。

【布阵】

四月一日,楚军追到了城濮,背靠丘陵下寨。

晋军先一天赶到,并没有丝毫懈怠,一切按照大战前的准备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