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一位孤悬东北的土匪将军(第2/3页)

3

马占山说到做到。

1931年11月4日在江桥打响的这一枪,不仅仅是有指挥、有系统的武装抗日第一枪,如果追溯的范围大一点,可以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马占山当时一共集结了大约2万人的部队,在江桥北岸设立了三道防线,准备和日本人殊死一搏。两个月来目睹国土家乡不断沦陷却被勒令不放一枪的东北军汉子们,也早就憋足了一口气,人人不怕死,个个往前冲。

在这场战斗中,马占山确实显露出了军事指挥的天赋,机枪和步枪的配合(他的部队只有几门落后的山炮),骑兵的包抄和反冲锋等等,各种战术都运用得相当不错。更关键的是,马占山自己亲临一线,枪林弹雨,坚持不退。

但日本军队毕竟还是太凶悍了。

马占山当时的部队

在首攻受挫后,日本军队不断增兵,最后聚集在江桥的日本军队达到了3万人,并且配以飞机、大炮以及装甲车。

武器和人数都明显落在下风的马占山部队,从11月4日打到19日,足足坚守了半个月,最终因为伤亡过大,被迫撤出战斗。

但就是这场16天的战斗,让全国都知道了“马占山”这个名字。

当时的中国人,天天从报纸上看到国土不断沦丧的消息,忽然冒出一个敢打敢拼的马占山,顿时全国轰动。当时,国内各地报纸都以大字标题报道“江桥抗战”。全国各地群众自动组织慰问团、后援会,捐钱捐物,支援黑龙江省抗战。曾有一位苦工专门跑来捐献1块洋元给马将军,他表示自己一个月工资总共2元,愿意捐献一半。还有人跑到中国银行,拿出一条金链子,请银行代售捐给马将军。

当时,上海、哈尔滨等地的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组织“援马抗日团”,参加抗日队伍。上海的音乐家协会专门谱写了一首《马家军之歌》。

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陶行知先生特意创作《敬赠马占山主席》一诗:“神武将军天上来,浩然正气系兴衰。手抛日球归常轨,十二金牌召不回。”

4

在全国上下一片称赞马占山的声音中,事情却发生了180度大逆转:

一家卷烟厂当时还出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

1932年2月,马占山向日本投降了。

关于马占山为什么要投降日本人,至今还有一些争议,但有些客观事实,是很明晰的:

第一,江桥抗战失败后,马占山一路退守,一路抵抗,打得相当艰苦。而从江桥抗战开始,从蒋介石到张学良,虽然口头嘉勉不断,但从来没支援过马占山一兵一卒、一枪一弹。蒋介石始终称马占山是“民族英雄”而不是“抗日英雄”,为的就是避免刺激日本。

第二,到了1932年1月的时候,孤立无援的马占山和他的部队其实已经撑不下去了,马占山当时面临两种结局:要么被日军全歼,要么部队哗变,作鸟兽散。

第三,从江桥抗战开始,以土肥原贤二(他的故事参见本书《“土肥圆”和“土肥原”》一文)为首的日本人就对马占山不断诱降,马占山不断拒绝。直到最后,马占山以“黑龙江省自治”为条件,答应出任伪黑龙江省主席,但拒绝在协议上落下一笔一字,原因是“我不识字”。

当时“江桥抗战”马占山的宣传画

原来大家心目中的抗日英雄,居然投降了?举国哗然!但还没等大家酝酿好情绪开始责骂马占山,这位土匪出身的将军,又做了一件让日本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1932年4月1日,马占山以检阅军队为名,带人秘密逃出齐齐哈尔,宣布重新抗日!

从马占山答应降日,到秘密出逃重新抗日,前后也就一个多月时间。

如果那时候有网络用语,估计很多人会大呼一声:这个弯转得太快!爸爸们的腰都闪断了!

马占山是不是“诈降”?

对此,后世也有一些争议,但同样有两个客观事实不容辩驳:

第一,就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神通广大的马占山秘密动用12辆卡车、6辆轿车,将2400万元的伪满洲币(相当于200万银元)、300匹战马及其他军需物资运出城外,成为日后重新抗日的重要物资和军饷来源。这和一些当时反复无常的军人有明显区别(比如石友三)。